住在悬崖上的精灵——黑叶猴 撰文、摄影/李华奇 贵州省水城县野钟大峡谷是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精雕细琢的一件地质精品。谷深林茂,水流湍急,谷内分布有十余群100余只的黑叶猴,它们甚比“国宝”大熊猫珍贵,被人们视为“掌上明珠”。 黑叶猴,又被叫作乌猿,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濒危猴类,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历史上,黑叶猴在我国的分布远比现在为广,曾经见于广东、海南等地,数量也较多,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的《广西通志·太平府》中就有“乌猿,黑如漆,白须长尾,人多畜之”的记载。现在,黑叶猴仅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 黑叶猴体型瘦小、全身乌黑、头部冠毛直立、耳基至两颊有白毛、尾巴长于身体。全身包括手脚的体毛均为黑色,背部较腹面长而浓密,臀部的胼胝比较大,尾端有时呈白色。雌兽在会阴区至腹股沟的内侧有一块略呈三角形的花白色斑,使之成为区别雄兽和雌兽的主要特征之一。此外,在黑叶猴的产地也曾多次发现全身为银白色或者身上具有一些白色斑块的变异个体,这在灵长目动物中也是少见的。 黑叶猴主要栖息于江河两岸和低山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高度不及1200米,在我国仅贵州、广西有少量分布。它们生活的环境多为森林繁茂,灌木丛生,山势险峻,岩洞较多的石灰岩地区。 在自然界,黑叶猴由于体格瘦小,除了人为捕猎外,还是各种走兽觊觎的美食。面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黑叶猴唯有躲避,这也使它们成了典型的岩栖动物。黑叶猴行动敏捷、轻盈,善于攀缘、跳跃,在人兽罕至、生有稀疏树木的悬崖峭壁则是他们活动觅食的主要场所,夜间则栖息于悬崖峭壁间的天然岩洞内。在这些地方活动既可以发挥它们强有力的攀爬和跳跃本领,也可以躲避天敌的威胁。 有时猴群也在悬崖峭壁上其他动物都上不去的小平台上睡觉,黑叶猴的警惕性很高,每天黄昏进洞之前都由群体中担任首领的雄兽率先入洞观察,没有发现异常时,其他成员才依次而入,最后进洞的是怀孕和带有幼仔的雌猴。每天清晨出洞之前,也是首领先探出头来,观察洞外的动静,然后其他成员们才相继走出洞外,在攀援、嬉闹一阵之后,才开始逐渐远离洞口,去附近寻找食物。 黑叶猴为树栖动物,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领猴群活动,通常在树木的上层活动、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黑叶猴一次可越出10多米,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黑叶猴虽然体型轻盈,但成群的黑叶猴在树上觅食的时候,好像树上结出的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和大多数猴类一样,黑叶猴以家群作为基本的生存单位,家群中最强壮的成年雄猴充当猴王的角色,负责护卫一家老小的安全,而家群里所有的成年母猴都是它的配偶,其余就是它们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为了争夺主雄的位置,雄性黑叶猴之间也会大打出手,甚至打到你死我活,胜利者自然成为众星捧月的“家长”,而落败者则失魂落魄地逃往他处,去寻找下一个决斗目标,亦或者从此退隐江湖。 黑叶猴在不同季节里的活动规律也有变化,夏季气温较高时,中午前后的活动就明显减少;秋高气爽的时候,正是它的发情期,所以活动十分频繁;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也常常整天龟缩在岩洞中。雌猴的生育期多从12月至翌年3月的冬春季节,所以,每年的春夏之交,黑叶猴都会迎来一个生育的高峰期。 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金黄色,尾为黑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黄色,半年后,基本接近成猴体色,4~5岁性成熟。初生的小猴崽大部分时间都和母亲在一起,渐渐地,开始学习觅食和攀爬,直到它们长大,可以独自生活。按照黑叶猴种群的传统习惯,长大成人的黑叶猴就要被逐出家群自立门户,这也是黑叶猴避免近亲繁殖的一种生存策略。 雄猴黑叶猴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发出不同的叫声,例如在发现天敌时,就发出急促而连续的“唔哇、唔哇”或“咔、咔”的叫声;雄兽之间争斗时,发出“喔喔、喔哇”的间断叫声;悠闲觅食的时候,发出“嘎、嘎”愉快的叫声;游荡前进的时候,则发出“噢、噢”的低语声,仿佛在互相打招呼。在暴风雨来临的前夕,还能发出类似于长臂猿的呼啸声。 野钟大峡谷的黑叶猴至今仍保持着那种野生动物的原始野性。经多年观察,由于各种原因,黑叶猴数量呈下降趋势。希望通过摄影作品,增强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引起有关部门对黑叶猴保护工作的重视,可以让这一群与人为善的精灵,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发展,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