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四季观飞羽 撰文、摄影/何晓安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海拔落差达到4000米,山高谷深。这里群山绵延、峡谷纵横、森林苍翠、雪峰争辉。卧龙是四川大熊猫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国宝大熊猫的最佳栖息地,以“天下卧龙,熊猫王国”蜚声世界。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完整,自然植被覆盖丰富多样,映入眼帘的都是苍翠的绿,这就吸引了众多的鸟类在此生活和繁衍。一年四季,从海拔1200米的亚热带山脚,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针阔叶混交林,再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针叶林,直至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有近300种鸟儿在 这里繁衍生息,或者春来秋往借道过境。这里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捷,是观鸟拍鸟的好去处。 从2015年6月开始,我利用节假日到保护区的野外,爬山涉水专注卧龙鸟类的观察记录和拍摄。把观鸟和拍鸟排在工作与家庭后面的个人爱好,累并快乐着坚持自己心底的梦想。渔子溪畔、神树坪、天台山、五一棚、巴朗山、高山流石滩,到处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虽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精彩佳作,但是在卧龙的山山水水中收获了许多欢乐。 在善意和温情的注视下,各色飞羽时刻触动我的内心——无论这些“天使”隔着有多远的距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少有人会对自然的灵动之美无动于衷。当地山民也常说,在卧龙,能在春夏秋冬常听到鸟鸣,常看到鸟儿飞翔,是大自然赐予他们的享受。 (红眉朱雀) (斑头雁) 4月,日渐北移的太阳开始替代卧龙山地的严寒。由南往北迁徙的斑头雁总要在卧龙海拔1500米左右的村庄附近落脚,在林地和农田的边缘觅食、休整,积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巴朗山的春雪融化后飞往目的地——青藏高原。绿背山雀叽叽喳喳的筑巢,蓝喉太阳鸟、火冠雀和黄眉林雀的悦动开始奏响了春的序曲。在海拔3500米左右的高山地带针叶林和灌丛交界的边缘,栖息着中国特有的最珍稀的鸟类——绿尾虹雉,绿尾虹雉雄鸟身上绚丽的羽色宛如远山迷雾中的彩虹,是这个季节最美丽的风景,绿尾虹雉雄鸟用响彻山谷的歌唱,向异性宣告自己的存在。从清明开始,想要一睹绿尾虹雉芳容的观鸟爱好者,就开始陆陆续续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起早贪黑持续守候,一直呆到端午节后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开。 当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挟裹着暖湿气流沿着四川盆地进入川西北卧龙高山峡谷的时候,这里也迎来了雨季。在雨和雾的掩护下,成双成对的雉鸡、雉鹑、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红腹角雉、血雉、勺鸡等雉类开始在林间和灌丛中频繁出没,嬉戏觅食。而在高山灌丛和高山流石滩上,白马鸡和藏雪鸡通常喜欢在有“哨兵”警戒的时候,集群活动。由此,生活着13种雉类的卧龙山地成为中国雉类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这里茂密的森林和低矮的灌丛为它们提供丰富食物的同时,也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溪流开始逐渐丰盈起来,山林也显得苍翠欲滴,各种娇小的柳莺、朱雀以及中国特有的三趾鸦雀总在枝头雀跃欢唱。在充足的雨露和浓烈的阳光呵护下,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也变幻成了山花的海洋,蓝大翅鸲和黑胸歌鸲利用短暂的花期在这里静静地觅食和育雏。 (红腹角雉) (黑胸歌鸲) (林鹬) (白眉朱雀) (领鸺鹠) 山里的夏天总是那么短暂,由于典型的植物垂直带谱类型分布,使得秋天来临后的卧龙山地呈现出一幅幅层林尽染、色彩缤纷的画卷。树叶飘落使得森林的视线变得开阔和通透起来,棕顶树莺、领岩鹨这些原本在树林和草丛中隐秘的鸟儿们变得容易见到。各种野果和草籽成为鸟儿们存储食物迎接严冬来临的重要来源。南飞迁徙过境的林鹬,还有高山兀鹫、普通鵟等猛禽开始活跃起来,在高山流石滩一带躲过热夏的绿尾虹雉和白马鸡也开始由上而下,向食物更为丰富的针叶林区域垂直迁徙。 11月,随着干冷的西风南下,海拔3000米左右的卧龙山地迎来了第一场冬雪。在银装素裹之后,卧龙的山野变得宁静和高远,领鸺鹠、白眉朱雀、淡绿鵙鹛、褐头雀鹛、黑眉长尾山雀、棕头鸦雀、棕胸岩鹨等鸟儿们在冬雪的驱使下,陆续下到海拔较低的河谷觅食活动。雪鹑、藏雪鸡、红胸朱雀和雪鸽却依然坚守在高山地带的冰天雪地里,在高山流石滩和雪线附近啄食被枯草和冬雪掩埋的草籽、根茎。在荒野中,雪鹑和藏雪鸡多是十几只集群在一起,从这个山脊飞往那个山脊,这些极其耐寒的雉类,在流石滩上栖息、守望着,期待着来年的阳光洒满这里,迎接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这些年来,鸟儿美丽的羽毛、传情的眼神、灵活的跳跃、婉转的歌喉、自由的翱翔,都彰显着一个美丽生命的圣洁与灵动,都是美妙与精巧的体现。我也渐渐成为一名自然生态摄影爱好者。我深深地感悟到,鸟儿是流淌在我心中的欢乐,更是我肩上担负的一份责任,用鸟儿影像的科普教育力量唤醒更多的人们主动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良知,影像保护自然,已经深入我的内心。 在卧龙的野外观鸟拍鸟,时常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鸟友不期而遇,通过相互交流和借鉴,也总结出一些拍鸟的经验。譬如“阵地战”:对于体型较大的斑头雁、绿尾虹雉、白马鸡、红腹角雉、雪鹑、藏雪鸡等,其警惕性较高,难以靠近,要在充分了解其活动规律后,在其最活跃的清晨和傍晚时间之前赶到合适的地点,依靠迷彩服装或者隐蔽帐篷的帮助,进行“阵地战”拍摄,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才有成功拍摄的可能。这样照片里的鸟儿也神态安详,充分展现出它们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又如“游击战”或称“遭遇战”:相对于“阵地战”来说,大部分鸟类实在行踪不定神出鬼没,拍摄者就得根据季节变化,提前做好计划,安排时间和路线,携带70-300mm这样的轻便镜头,上山坡下河沟,穿树林走小路,进行“游击战”式的拍摄,常常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拍摄记录。另外,在野外观鸟和拍鸟,望远镜是个必备的非常好的辅助工具。 我在拍鸟时总是与鸟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做到在对鸟类不造成任何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拍摄,且避免任何人为因素的诱拍,严禁惊吓、驱赶鸟类。如果遇到鸟类孵化,也会尽快离开,以防亲鸟弃巢。对于繁殖中的珍稀鸟类更是倍加注意。我一直希望,也身体力行,要使观鸟、拍鸟、研究鸟的队伍成为爱鸟护鸟、支持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此文发表于《旅游纵览》2018年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