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感(下) 撰文、摄影/德治
三、意境感 意境是比较传统的美学概念,其词义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对于摄影艺术而言,意境不仅是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还是使读者产生联想的诱因,是表达作品主题思想的途径,是构成摄影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元素。 在观看影展时,我们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这幅作品“题材还不错,可是意境还不够”,说明该作品缺少意境感。由此可见,画面的意境感是生成作品感染力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富有意境的摄影作品呢? 在前面谈过的 “虚”“调”“言”和以后还要漫谈的“光”字,都是创造“意境感”的环节。意境感的产生有三种途径:一是在客观环境中抓取意境;二是运用对比语言营造意境;三是使用各种技法制造意境。 1.在客观环境中抓取意境
图4-066《多彩生活》
这是纪实摄影体裁能够产生感染力的唯一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摄影人在摄影实践中,不能只用手眼拍摄,还要运用大脑思考。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地及时捕捉和记录源发性的有意境的情景。如图4-066《多彩生活》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发现有一个角度可以看到白墙、红瓦和蓝天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五彩缤纷的花纹,于是调整好最佳拍摄方位,等待白鹭走进画面合适的位置时再进行抓拍。
图10-240《黑白之间的喜悦》
再如图10-240《黑白之间的喜悦》,画面内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中,穿着红色服装的中国女足踢进一球后相互击掌庆贺,对方的一个运动员和一个守门员分别穿着白色和黑色服装,非常沮丧地出现在十分高兴的众多红色服装运动员的两边,出现了绝佳的意境。该意境包含了主题内容上的胜与败和喜与忧的对比;形式上的多与寡和暖与冷的对比。
图8-167《人生路》
图8-169《技压群芳》
图8-175《缘何无水》
再如图8-167《人生路》、图8-169《技压群芳》和图8-175《缘何无水》等都是及时抓拍到的具有很好意境的画面。 2.运用对比语言营造意境
图10-241《不畏惊涛骇浪》
因地制宜地提炼对比语言来营造形式感从而构成某种意境。形式感中的各种对比形式都能产生一定的意境感。所谓因地制宜就是在客观环境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要在拍摄现场,通过观察找到能够产生形式感的拍摄方位,来营造意境感。比如我在南非好望角平视角度拍摄的画面总觉得意不够,于是爬到山上拍摄了作品《不畏惊涛骇浪》(图10-241),画面主体是搏击海浪的鸟儿,陪体是汹涌澎湃的海浪,画面结构是小主体与大陪体对比的表现形式,所产生的意境感是自然力量的强大和残酷,生命的弱小和顽强,画面内容形势震撼,令人遐想。
图10-242《临崖而立》
再如图10-242《临崖而立》,是光影对比形式所形成的意境感。摄影人为了取得好景,不怕艰险登上山崖。
图10-243《仙居》
再如图10-243《仙居》,是线条对比结构形式构成的意境感。画面让读者为生活在陡崖中的山民担心,疑惑。
图10-244《晨曦如画》
再如图10-244《晨曦如画》,是运用明暗对比和框架式前景结构形式构成的意境感,营造出清幽恬静的氛围。
图10-245《野生牦牛》
再如图10-245《野生牦牛》,是物象属性与环境对比形式构成的意境感,在冰冷的雪山之下,荒漠化的山坡上,竟然还有赖以生存的野生牦牛。 3.使用各种技法制造意境 使用各种技术技巧制造典型环境从而创作意境,是艺术摄影体裁普遍运用的方法。其办法:
图10-246《似画非画》
图4-61《瑶池仙荷》
一是布置陪体营造意境,属于艺术摄影的摆拍,是拍摄前的导演创作。如图10-246《似画非画》,这是摆放在室内的一盆梅花,拍摄在再其背后挂起一幅空白轴画作为背景,然后在正面拍摄,营造出了似画非画的意境和情趣;再如图4-61《瑶池仙荷》,通过施放烟雾遮挡多余陪体营造荷花飘飘欲仙的意境。
图5-81《水火之间》
图10-247《千年胡杨》
二是多次曝光组合意境,属于艺术摄影范畴内的技术技法,是拍摄中的摄影技巧。如图5-81《水火之间》和图10-247《千年胡杨》,是通过两次曝光创作出来的画面意境,使得画面不仅丰富了可读性同时亦增加了引申义。前者让人联想到由于人类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鸟儿生活在岌岌可危的水深火热之中;后者以老胡杨树的局部皴裂物象来罩饰画面,很好地体现了主体胡杨树的年轮感,蒙太奇手法产生了意境的感染力。
图4-51《玉树临风》
图10-248《盼》
三是后期加工增加意境,这是艺术摄影后期再创作过程。如图4-51《玉树临风》,背景中好似月亮的白色圆形是通过后期技巧实现的,使画面平添了美感和意境;再如图10-248《盼》,原图是暖色调的日落画面,通过后期修改色温形成了冷色调的月夜画面,顿生意境感。 综上所述的“三感”可以说是“三要”内容的补偿,是进一步完善摄影造型构思和怎么拍的具体化。
此稿刊发于《旅游纵览》杂志2014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