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3263|回复: 1

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写在“6.5世界环境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 10: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越洋 于 2016-4-26 11:23 编辑

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写在“6.5世界环境日”
撰文/吕莜 摄影/张德志、徐树春


  宇宙浩淼,斗转星移,历经跌宕起伏,约在46亿年前,太阳系生长出一颗美丽的行星——地球。从最简单的生命体开始,到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出现,经过几十亿年锲而不舍地“修炼”,地球孕育出万物竟发、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人们常把大地比作母亲,因为她孕育了一切生机,像母亲一样默默付出,却从不索取回报。地球作为人类的摇篮,依靠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包容一切的胸怀,不断赐予人类衣食住行的资源,人类才能在这里世世代代孳生存繁衍。

  早期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对生活资料的索取有限,因而对大自然不会造成全方位的破坏,后来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的每项重大发现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为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大自然开始完全沦为人类利用、开发、改造、掠夺的对象了,矿产资源在衰竭,森林面积在急剧减少,工厂林立,车流如注,废弃物超标排放,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迅速减少,不少珍稀动植物面临灭顶之灾,愈来愈多的城市常常笼罩在雾霾之下,人类变得烦躁、拥挤不堪,而环境污染的毒瘤也在乡村蔓延。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感到生活越来越艰难。

  数千年来,“地大物博”几乎无时不被引以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不知陶醉了多少中华儿女。当我们放眼辽阔广袤的原野时,心潮为之激荡。既欣慰母亲的美丽,又喟叹祖国的丰饶。然而到了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却是“地大物薄”,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资源越来越少,气候越来越差,而人口却越来越多。人类以飞快的速度改造着大自然,一片片树木倒下,一块块湿地消失,一条条污水横流,那些摧残环境的场面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无可奈何,甚至熟视无睹。
  历史反复无情地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都将不可避免地招致自然界的报复。地球的被破坏来自人祸,因而引发无数的天灾,洪涝、干旱、雾霾、沙尘、温室效应、食品安全等等,成为当今议论最多的话题,当年的水乡泽国成了干涸的荒漠,青翠的山林成了癞痢秃头。

  因果如链,利与害如影随形。当我们乘车穿行或从高空俯视大地的时候,大都曾见到过雾霾笼罩的城市,或是如疮疤一样被破坏的山体和土地。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原本是造福于人类,没想到却带来了如此严重的负效应,以致于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我国陆地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但是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还有许多沙漠、戈壁及高原山地,条件恶劣,寸草不生,农牧交叉地带荒漠化态势也在日益加剧。这里并非传播环境悲观论调,而是环境恶化的利剑已经高悬在我们头上,也许有人会选择远离祖国,进行生态移民,但是每个有责任感的公民都应该正视和面对,因为这里是我们自己的家园。

  地球只有一个,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不是中国所独有。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决议,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目的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全世界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理当作出自己的贡献。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鉴于我国的国情,中国不能走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难以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解决问题的模式,只能选择节省资源、适度消费,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保证生存与持续发展的路子,在国际公约与现行法律的保障下,强化政府和公民的环境伦理意识,把地球和赖以生存的大地真正当作母亲去善待她,保护她,保护环境不能只作为一句口号,而是要付诸行动,把环境与资源意识普及于全民,为我们自己,也为子孙后代造福。

此稿刊发于《旅游纵览》杂志2015年第6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发表于 2015-6-1 16: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