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晋大鹦鹉 于 2021-2-2 10:34 编辑
首先祝生态网2021红红火火;祝生态网的所有朋友2021多多行走于自然山水间,多拍好片!!!
中国有2种雉鹑,分别是红喉雉鹑和四川雉鹑,都是中国特有种。 让我们先看看红喉雉鹑生活的环境。 群山绵延、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翻滚的云海就像一条巨龙镶嵌在蜿蜒迂回的山谷中,扭动着它那气势庞大的身躯,那是一曲最震撼、最曼妙的“龙”之舞。 这是“绿尾虹稚粉丝”们最熟悉的风景。
我在上一集“黑鹇与白鹇”中说过一个小秘密,看云海到雉类多的山中,一定不逊色于黄山的云海,且容易看到,还没有黄山那么多的人,那么昂贵的价格。 几年来,卧龙保护区有一观鸟名人,也是全国“绿粉”的贴心人,他就是何晓安老师,他利用双休日陪鸟友上山寻雉,在何老师的帮助下,好多来过数次也没有见到绿尾虹雉的鸟友完成了心愿。 我能见到我多年来一直没有见到的“红喉雉鹑”就是在何老师帮助下收入囊中的,在这里,说一声谢谢,谢谢何老师!!!
▲云海滚滚,数不清是多少次见到过云海的何老师,还是兴奋地举起了手机。
雉鹑,又称“红喉雉鹑”,比黄喉雉鹑分布狭窄,且更难见到的雉鹑。
2019年6月的一个清晨,花岩子隧道,此时的这里已不是彼时,“绿粉”的人数逐年递增。我们在隧道外边等待红喉雉鹑,旧隧道那里却人声鼎沸,时不时传来“绿尾虹雉”的消息,在外面的我们,心猿意马。 但何老师还是坚持给我寻找“红喉雉鹑”,突然,传来了雉鹑的叫声,何老师说,今天一定能见到。 逆光中,一对“红喉雉鹑”缓缓登场,这气场一点不逊于“绿尾虹雉”。记得早在2014年,我在甘肃则岔沟寻找“红喉雉鹑”的经历,大早上徒步进入,过河、上山,我隐蔽在一处有山泉水的沟槽地带,四周是茂密的灌木,静静等候。 最后我也不知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整整4个小时,一点动静也没有,我决定放弃,就在我收拾器材时,一对雉鹑从灌木中走出来,走到山泉水的沟槽地带,看见我的那一刻,一对雉鹑被我吓了一跳,我被雉鹑吓了一跳,这一次相遇,想不到用这种形式见面,打了个平手。
四川雉鹑,也称黄喉雉鹑, 那种三步一观察的形态和眼神让我着迷,小小的、圆嘟嘟的体型,加上跑起来左摇右摆的姿态,不笑是不可能的。 四川雉鹑看起来貌不惊人,当有机会时,我静静地坐在地上,看着它们三三两两像我们靠近,那种三步一观察的形态和眼神让我着迷,小小的、圆嘟嘟的体型,加上跑起来左摇右摆的姿态,不笑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美好的时刻,天空中一猛禽飞来,雉鹑像空气一般顿时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有的竟然在我身边的石堆里就地躲避,这一景象只要出现,四川雉鹑一天也不敢出来乱跑,它们小心翼翼地在严酷的自然中周旋。(和四川雉鹑相处都是在藏区的寺院,在冬季僧人们年复一年地投喂食物,才能有这样的相处机会)同样是藏区寺院,青海囊谦尕尔寺的四川雉鹑就很怕人,我问过寺院的主持,他说,这里食物丰富,无须额外投食,应该尊从于自然。 四川雉鹑的分布比红喉雉鹑广,只要到了分布到的区域,比较容易见到。
▲盛夏的青海尕尔寺,遍地鲜花,我看到一对黄喉雉鹑在山坡上觅食,非常怕人,汽车没停稳,飞了。
▲山顶上一拐弯处,一只放哨,一只觅食,警觉性非常强。
而在西藏的非常偏僻的深山寺院里,尼姑们哪怕是自己少吃点,也要每天救济这些大自然的赐予我们的美丽的鸟儿和野生动物,自己吃一口,第二口一定要和动物们分享。这好像是尼姑每天的功课,年复一年,尼姑们和寺院周边的野生动物成了最好的朋友,甚至是亲人。
当然,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是无法理解这个关系的,我想,我们开着汽车进去一趟也不容易,费时费车费轮台,但只要我们用心在寺院里住上几天,(不要跟着鸟导,是自己主动地和这里的尼姑野生动物呆一呆)哪怕是2天,1天,这时我们会首先感知到的是这里的环境,然后才是尼姑的生活现状,再然后是围绕着寺院周边的各种野生动物。
▲一位16岁漂亮的花季少女,背着30斤水,从山下背到寺院,她的神情和眼神我们无法形容,留给我们的只有思考……
我们依依不舍地一步步远去,寺院的各种鸟儿似乎在为我们送行,它们和这里的尼姑一起,战胜孤独、战胜荒凉,它们是一个大家庭,一个人间世外桃源,无争无求,平和地生活着、生活着……世世代代永远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