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2219|回复: 2

生态摄影是时代的产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9 16: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态摄影是时代的产物

                ——陈建伟

时代在呼唤
  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在2010年发布一项研究报告说,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估值为每年21兆-72兆美元,可与2008年世界国民总收入(58兆美元)相比。但是它也郑重提出,这些生态系统的2/3已经遭到人类的破坏。
  无独有偶,天才的物理学家霍金最近也发出人类只有200年在地球的生活时间了的惊人预测。我对霍金预言的更多理解是,这是对人类无止境地、贪婪地掠夺地球资源,最终将毁灭人类自己的严正警告。
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世界濒临灭绝的物种进行了评估,评估的结果显示。全世界所有已知的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鸟类分别有21%、30%/和12%濒临灭绝,而在爬行动物、淡水鱼和无脊椎动物物种中,分别有28%、37%和35%处于濒危境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并表示,科学证据不断显示,越来越多的物种正在从地球上消失。呼吁各国政府充分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并且确实采取措施保护和挽救濒危物种。并且提出,至今为止,世界各国都没有完成预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变革过程之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社会发展从农业文明经过短暂的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是一种高速度的发展,跨越式的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中国积聚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进程。但是各种矛盾也在积聚并成爆发趋势显现出来,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森林破坏,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污染,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水、旱、雪、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野生动植物资源濒危,数量锐减、物种消亡,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等等,尤其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日益增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必须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新的文明抉择。
  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及有力手段的摄影影像艺术,以其能够及时、直观、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又包含大量时代信息(文字的不可比拟性)的独特优势,记录下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引起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留给后来人我们的认识和轨迹---于是,“生态摄影”应运而生了。
  这就是时代赋予摄影的神圣历史使命。



反映生态关系是生态摄影的基础
  从一张获奖作品(奚志农的滇金丝猴)说起。
  这张照片里的滇金丝猴生活在茫茫林海中,云杉林上挂落着滇金丝猴最喜爱的食物-松萝,红嘴唇的一家人正往这边张望着。这张照片传递给人的信息相当丰富:滇金丝猴的个体特征,滇金丝猴个体之间的关系(有别于川金丝猴的家族式生活),滇金丝猴的食物与云杉的关系,云杉与滇金丝猴栖息环境的关系等。当然还有照片背后的故事:最早把如此精美的栖息在滇西北森林里的精灵-滇金丝猴呈现给世人,呼吁大家关注这片森林和滇金丝猴的命运---这片森林就要被人类举起的斧头伐掉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含义。这张照片得到了2001年英国BBC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大赛的分项冠军奖,但更重要的是,这张照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促进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类似的照片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如周海翔的《天鹅在暴风雪中强行起飞》等作品,卢广《关注中国污染》等专题摄影(获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杨勇的地质灾害类照片,罗红的非洲野生动物照片,奚志农、罗小韵、徐健、肖诗白、唐志远、武明禄等的野生动植物摄影照片等等。
  这些精彩的照片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感动公众、影响社会,是因为它们精辟地浓缩地反映了我们周围发生的真实故事。而这些故事里无一不在讲“关系”---讲生态关系。它们讲反映物种、讲自然生态状况、讲物种内部关系、讲物种与其生态状况的关系,更讲此物种状况与社会、与人的生态关系。讲生态关系,充分体现了生态摄影的特点,所以我们说,反映生态关系是生态摄影的最重要基础。


生态摄影是一种崭新的摄影理念
  生态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是有其丰富深厚的科学内容的,但若简单地解释什么是生态,可以说:生态就是“物种与物种、物种与其生境间的相互关系”,也可简单解释为“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关系”。这就是生态摄影的最根本基础。生态的范围从微观生物世界到整个地球宏观世界都包括在内,人是地球生物圈的一分子,自然也在其中。
  原来我们有野生动物摄影、自然摄影、风光摄影、花卉摄影、显微生物摄影等等,难道都没有这种理念,还非要搞一个新的名词?或者,是不是将这些凡是与大自然有关的摄影叠加在一起就叫生态摄影了呢?我认为都不是。生态摄影就摄影题材和对象而言,当然包括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花卉甚至人物等,也离不开以反映这些对象特征为目的的摄影行为。但生态摄影追求的绝不是它们的表面呈现或者简单叠加,其追求的最核心的东西就在于生态摄影是从生态的角度来思考的一种摄影理念。表面呈现或者简单的叠加并没有点出生态摄影的本质,生态摄影强调的是“关系”,反映的是物种之间、物种与其生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用摄影这个手段来反映的。当然,要反映这个“关系”就必然包含拍摄者对生态关系的认识、理解和思考,反映出的是拍摄者内心与客观生态之间的情感。生态摄影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更应引起人们的思考—生态的思考。可以这么说,生态摄影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画中景,更是一种画外意。
  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摄影必然面对人类的行为(包括社会的、人文的),这不仅仅因为人也是地球生物圈的组成部分,而是因为人是生态关系中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一方,是影响力最大的一方。我们在讨论生态的时候,人这个特殊的物种和其它物种及其生存环境如何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进步与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急剧增强,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能力和欲望大大膨胀,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极大的破坏,生态问题成为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挑战。
  当我们回顾中国摄影五十多年光辉历程、展望未来发展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注意到,制约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已经是生态问题了。难道我们还只是陶醉在7、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讴歌大好河山来提高人们对祖国热爱的简单水平?当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严峻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从山河雄浑、旷野茫茫的独特光影形色效果后面是否还应该读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物种消亡、荒漠化扩大、破坏容易恢复难的感受?当科学技术进步使摄影硬件、制图软件给我们提供了摄影前所未有的便利的情况下,难道我们还仅是为了追求尽善尽美、提高档次去“拼器材”?无视客观自然真实去追求所谓“美”的“前期、后期处理”?难道我们患上“生态麻痹症”了吗?
  用传统的观念,可可西里被猎杀丢弃的藏羚羊头骨,母羊及小羊被猎杀的现场照片,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是不美的,但正是这些被争相刊载的照片对社会、公众关注藏羚羊的命运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周海翔对垃圾鸥的拍摄以及对曾经获奖的雪中强行起飞天鹅照片的批判,难道不是值得我们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反思的最好警示?罗小韵拍摄的抢救震后大熊猫所反映的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难道不能提高到时代文明的高度来认识?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抛弃的是人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和人是自然界主宰的观念。人类只是地球生物圈的一分子,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搞“人定胜天”;可人在自然面前也不能束手无策,任由自然摆布,无所作为而提倡所谓的“敬畏自然”,这都是不可取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直就是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所作为前进的,而今生态文明提倡的应该是“师法自然”!师是遵循、是学习(学习遵循的目的是做,而不是敬畏、束手无策、无所作为),法是规律,就是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去做,人类社会才能发展、才能达到高度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崇高境界。
  综上所述,“生态摄影”就是以摄影为手段来反映物种与物种、物种与其生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的摄影理念,它是人们对生态思考的产物,反映的是生态文明社会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赞币 +100 收起 理由
锦州老蔫 + 100 120个赞!!!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7-21 06: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7 05: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