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714|回复: 3

[中国生态摄影家] 王超:“虫”来都是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8 10: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超:“虫”来都是缘
王超,50岁,现居四川成都。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昆虫拍摄团队成员。曾任全国最大的图片网站POCO摄影网生态版版主。数次作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命世界》的专题撰稿人,长期为《旅游纵览》杂志供稿,接力出版社《小聪仔》的长期特约撰稿人。作品及摄影事迹数次被《华西都市报》报道。
最初走向生态摄影这条道路时,我跟很多初入门的摄影朋友不一样,在摄影事业发展的问题上,我是先明确了自己将来摄影的方向才购买了相机等相关器材,决心一路走到底。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投身生态摄影的这十多年来,我对生态、昆虫摄影的热情依旧不减,摄影已经变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个爱好,我的生活将会变得何等乏味。摄影于我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寄托。每每季节一到,我就会期待与相机之下的小伙伴们邂逅,仿佛能看见那些小精灵在向我呼唤,只要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就会有种溢于言表的幸福感受。
2010年无意间在网上浏览到的一些昆虫微距照片吸引了我,那些色彩斑斓的昆虫在细节上纤毫毕现,颠覆了我对现实中昆虫外形的认知。于是,我购置了拍摄微距照片需要的摄影器材,开始摸索着自学。随着对昆虫微距摄影的了解逐渐加深,加上与网友们交流探讨,我认识了在昆虫摄影方面的师父,钟茗老师。迈入昆虫世界的大门,不断地更新着我对昆虫的了解与看法,渐渐习惯以平等的视角姿态走进它们,去观察它们的世界,了解环境、植物、昆虫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现实中各种忙碌与浮躁,很难让人静下心来慢慢观察身边的世界。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身边的“小”世界也很精彩。
喜欢生态摄影的朋友一般都是爱好自然,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纯洁。在野外拍摄,可以使人和自然更加贴近,那一刻,仿佛自己的呼吸也随着微风的节奏共同律动,让人将平时负面的情绪在天地间彻底进行释放。
每次外出拍摄,我都会遇到不同的惊喜,因为你不知道今天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天气(特别是在高原),也不知道会遇见什么样的场景和题材,一切都是未知的。当然,期待未知的同时也会留下一些遗憾。但,无论是惊喜还是遗憾,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好事,或许这些留下的遗憾,会成为我以后再次拍摄的动力,也是给自己积累拍摄经验。这就是野外拍摄的魅力所在。
多年的野外拍摄,我也总结了些许拍摄的经验与心得,分享给大家共同探讨。
▲相机型号:佳能EOS7D  镜头:EF100mmf/2.8MacroUSM  拍摄模式:光圈优先  ISO100  光圈数值:4.5  快门速度:1/800
这是一只弄蝶,拍摄地点在一条半废弃山道上,汽车碾压过泥土路后形成的积水坑刚好作为前景,巧妙地呈现出这只弄蝶的倒影。在拍摄时遇到这样的场景,你还可以轻轻点击水面,让水面增加几圈涟漪。野外拍摄会出现很多不同的场景,充分利用一些场景的独特性,就能创作出更加灵动的作品。
▲相机型号:CanonEOS7D  镜头:EF100mmf/2.8MacroUSM  拍摄模式:光圈优先  ISO100  光圈数值:5.6  快门速度:1/200
20187月的一个上午,我在川西稻城拍摄到了这只婀灰碟。那天上午,天气不太稳定,在多云与偶尔小雨之间频繁切换。高原上的蝴蝶身体有个明显的特征,它们身体上裹着一层厚厚的绒毛,像是穿了一件小棉袄,这应该是为了适应高原昼夜温差大而进化出来的特征。或许正应了那句话:改变不了环境,就去适应环境。也是在这一天,我发现蝴蝶的一种有趣的行为,当气温相对升高时,蝴蝶特别活跃,会牵着你的鼻子到处乱跑,但是只要阴云压顶,气温陡降时,它就马上停下,然后把翅膀完全平铺,像个小太阳能板一样,似乎在吸收热量。这也是拍下蝴蝶正反面的好机会,是鉴定蝴蝶种类的重要依据。
▲相机型号:CanonEOS77D  镜头:EF100mmf/2.8MacroUSM  拍摄模式:光圈优先  ISO100  光圈数值:4.5  快门速度:1/400
喜欢拍蝴蝶的朋友都知道,夏天烈日当空的时候,在山路小道上有积水的地方,或者阳光下比较潮湿的地方,经常会发现蝴蝶聚集吸水的场景。蝴蝶靠吸取水中的矿物质来补充身体能量,同时也会从尾部排出大量的水,排水的间隔视气温而定,大约为35秒。这个时候它们的警惕性相对较低,如果你想拍下这个有趣的瞬间,可以先缓慢地靠近它,离蝴蝶3米左右就要慢慢蹲下或者匍匐过去,不管当时心里有多激动,每个动作一定要尽量缓慢,包括调整相机的移动。设置好相机,然后通过相机观察蝴蝶排水的间隔时间,以及排水前腹部的变化,从而预估出自己拍摄的最佳机会,再按下快门,也可使用相机的连拍功能,获得一张有趣的照片。
夜拍是昆虫摄影中极具魅力的一种摄影形式,你可以采用不同的布光方式来创作出自己想要的光影作品,这是在自然光线之外的另一种光影表达方式。夜拍的同时,你会发现昆虫在自然界中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在夏季的夜晚,昆虫的一些在白天很难观察到的行为,和一些白日里不见踪影的昆虫种类,在此时都会很容易被发现。让人不禁畅想,在那些没有被人观察到的夜晚,这些自然的精灵,会是怎样的一种生存方式。
▲相机型号:CanonEOS7D  镜头:EF100mmf/2.8MacroUSM  拍摄模式:光圈优先  ISO100  光圈数值:6.3  快门速度:1/15
这是一只刚羽化不久的美凤蝶,翅膀与鳞片相对完美。夜晚气温低,蝴蝶在低温下基本不会活动,跟白天仓促的拍摄相比,此时拍摄蝴蝶,会留给自己较多的思考时间,更加有利于创作。这幅照片,我采用双灯布光,背灯用光打出翅膀边缘轮廓,让蝴蝶呈现一种立体感,主灯的光则从上至下表现出翅膀的脉络以及鳞片的细节。
每一张照片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个故事,这些故事零零散散与生活汇聚,形成了一种人生经历,伴随我的一生。
当我听到一个关于蓝线蛱蝶的故事时,想要拍到这种蝶的愿望就愈发强烈。为了能完成这个梦想,我们驱车前往云南,一边赶路一边拍摄。
蓝线蛱蝶是在1903年由一名英国人在西藏首次发现并命名,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从来没有该物种踪迹与资料。直到大约二十年前,一名日本的蝴蝶研究学者,在云南记录到了蓝线蛱蝶,这才揭开了蓝线蛱蝶的神秘面纱。蓝线蛱蝶为中国特有种,它的分布极为稀少,只生存在几个特有的地方,于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近危物种。
我们拍摄到蓝线蛱蝶是在当天下午4点左右,山谷里早已不见阳光,气温也开始逐渐降低,原本准备悻悻离去。就在我已经背上了背包的时候,同行的姚著老师还是决定再巡视一遍,没想到就在距离我们不到50米的一座桥上,居然真的发现了蓝线蛱蝶。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一切辛劳都是值得的,美好的事情往往需要坚持到最后的那一刻才会出现曙光。心满意足的我们,在下山的路上都是笑着的。虽然那次旅途的行程和时间都不短,但是我们一致认为此行很有意义。
成功拍摄到蓝线蛱蝶后,我把照片传到了百度百科蓝线蛱蝶词条,为这种美丽的生物留下存在的佐证,也让更多的人见识到这种蝶的美丽。
我的家乡有一条山谷,作为保护区的缓冲区域,几乎与外界隔绝,除了偶尔出现一些当地的采药人,平时人迹罕至,只有我知道,那里是个绝佳的生态拍摄地。那里空气纯净得只允许你嗅到植物、泥土和水的气息。能听到的就只有潺潺的流水声、鸟鸣和风声。在这条寂静的山谷中隐藏了众多秘密,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位热爱生态摄影的朋友,我极少与人分享,因而我把它称之为“秘密山谷”。
这条山谷中生长着植物中的活化石,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珙桐。阳光充足的时候,某些爬行类的动物也会出来享受日光浴。曾经有一只疑似林麝的动物从我们面前穿过,当时发生得太突然了,我们毫无准备,就看着它在我们右前方几米远的草丛,迅猛地穿进左边树林中,速度之快,让人根本没时间反应过来拍照。随后我想,估计它跟我们一样,也是被吓了一大跳。
林麝的所有种都受到国家Ⅰ级保护。也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山谷中还出现过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的身影,被誉为国蝶的金斑喙凤蝶,是中国唯一受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鳞翅目昆虫,跟大熊猫享受同样的保护级别。虽然遇见它只是惊鸿一瞥,它在我们的面前一闪而过,也未能留下影像资料,但还是让人难以忘记它的身姿。就在发现它的第二年,我的一位好友就拍到它了。很奇怪的是,没能记录下那些擦肩而过的生物,我竟然至今也没有产生任何的遗憾。我想,或许是我深知,它们本来就属于这条山谷,没有人为影响它们会活、得更好。在我的心里,我已经把它们当成朋友,有缘自会相见,若无缘,就让它们安静地生活在这条山谷中,不打扰。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场百年未见的山洪将山谷里的山路从山腰到山底全部冲毁,至今无法进入。也不知道以前在路上经常遇见的三尾凤蝶是否已经迁徙,那片野生的百合是否还在。几次途经那里,我都会站在山脚下向山上凝视一阵,这时,心中才会多少有一些遗憾,不是为了错失拍摄良机,而是为了那种与野生动物建立起的心照不宣的默契与联结再难实现的伤感。但我仔细地想了想,或许这样彻底的封闭,隔绝外界对它们的干扰,它们会繁衍得更好,这对它们来说才是更好的保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赞币 +100 收起 理由
黑丝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