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1834|回复: 0

2012年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得奖及推荐作品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9 14: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又一年的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又揭晓了,今年的作品继续着近几年发展迅速的野生动物摄影水平,可谓是张张惊艳,令人叫好。同样今年还是没有机会有所收获,而且觉得与国外摄影师的距离越拉越大,对于野生动物的了解认知,以及对于拍摄技巧的创意运用。还要继续努力啊,所以今天继续开始分析,希望大家能够透过照片看故事,也希望借助分析,让更多人对于野生动物摄影有所了解,进而关注自然生态。

  和往年一样,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Veolia Environnement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就好像国际野生动物摄影界的奥斯卡,最顶级,参赛水平,参赛人数。我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老师就曾经凭借精彩的金丝猴照片获得过BBC濒危动物组冠军,也是在BBC大赛上获奖的第一个中国人;2008年来自江苏的朱永康老师也曾经凭借雪中天鹅获得“动物在其环境中”组别冠军;2010年一位不到10岁的小朋友裴海君更是凭借一张金丝猴获得少年组濒危动物照片冠军。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师跻身国际平台并崭露头角。

  照例先讲一下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的众多参赛类别,包括全场摄影师大奖、年轻摄影师大奖、Eric Hosking年轻摄影师组照、濒危动物、动物纪实摄影师、鸟类行为、哺乳动物行为、其它动物行为、水下世界、动物肖像、植物王国、城郊野生动物、自然风光、动物在其环境中、黑白动物世界、创意动物影像以及三个年龄段的年轻摄影师组别等。

  今天先分析第一部分。首先上来的就是全场摄影师大奖,加拿大的著名极地野生动物摄影师Paul Nicklen。他生在极地区域,住在极地区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对于动物的了解以及拍摄的经验,所以看他拿到大奖我并不吃惊,毕竟他的确是最顶级的摄影师。这次的得奖作品是南极帝企鹅。这张也是Paul作为极地动物摄影师一直梦寐以求的照片:一群帝企鹅从水下像喷气式飞机一样窜出水面,留下气泡在阳光下非常完美的图案。这个地方位于南极Ross海海冰的边缘,当时Paul发现一大群饿了大半年的帝企鹅徒步来到海冰边缘,跳入海中进食,然后带着食物回去给正在孵蛋的配偶运吃的。当时他注意到这个海冰上有这么一个缺口,可以让帝企鹅从水里跳到海冰面上,所以故意躲在海冰下,固定住自己,同时不用潜水器和氧气瓶,而只是浮潜透气管,减少发出气泡或者动作对于帝企鹅的惊扰。果然几百只帝企鹅从深海捕鱼上来,从他身边飞速游过,一个个跳到了他上面的海冰。
  拍摄器材Canon EOS-1D Mark IV + 8-15mm f4鱼眼镜头+水下防护罩,参数F7.1,1/1000秒,ISO 500

  这张照片为什么牛,因为角度,因为创意。还记得去年和北极熊近距离拍摄的获得哺乳动物冠军的法国摄影师joe么?的确现在野生动物已经发展到拍摄极地动物不稀奇,一定要角度拍摄创意的比拼阶段了。如果前几年一张从浮冰上跳入的帝企鹅还能得奖,或者两只打架的北极熊还能得奖,现在不行了,必须要近距离拍摄,才能获得更震撼的效果。虽然这样的发展进化很令人咋舌,但是能够呈现给我们看到最真实的野生动物世界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这张照片的角度很特别,在海冰之下,水面之下。看上去很凌乱的画面却异常真实,且有动感和冲击力,感受一下当时周围数百只帝企鹅像鱼雷一样从身边弹射出水面,多么令人震撼。而且阳光使得画面也有美感,充满的气泡,蓝色海水,黑色金色的企鹅。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类似的作品。野生动物摄影里有一句话“拍的不好,是因为你不够靠近”所以大师使用8-15鱼眼镜头拍摄,足以说明问题。

  下面是全场青少年摄影师大奖,来自英国的Owen Hearn,哎,青少年都拍出如此有创意的照片,我们太老了。这张照片还是拼的创意,拍到一张如此的红鸢展翅飞翔不算很难,但是红鸢爪子里有猎物,好像是一只老鼠,那就不错了,关键是背景竟然有一架飞机。你可以说这是巧合,或者运气,那我觉得更多的是专注和投入。作者自己也说,这里曾经是伦敦第三个机场,很多飞机,这也对如今英国的很多猛禽生存环境带来威胁,不过如今有了保护机构的措施,数量稳步增加。也就是说这是一张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主题的照片,没有冲突,各飞各的。无论是拍摄手法创意,还是传递的含义,都是上乘。出自一个青少年之手,我真是羡慕嫉妒恨。另外从照片参数可以看到,得奖的照片未必是顶级器材,他使用了D90,算入中档或者入门级别的机身,300mF4也是中档镜头,加上1.4增距镜,加起来就是比较业余的配置,相比我们国内很多专业打鸟器材来说,但是人家有想法。关键人家那里有鸟,还和谐相处,想想这几天国内出现的打鸟现象。哎,候鸟们,你们有知的话就改变路线吧,至少先绕行几年再回来,条条航道通暖处啊,何必一心要闯中国呢?
  拍摄器材:Nikon D90 + 300mm f4 lens + 1.4x teleconverter;参数:F5.6,1/1000秒,ISO 500

  接下来是Eric Hosking年轻摄影师组照大奖(18-26岁),是来自俄罗斯的年轻摄影师Vladimir Medvedev获得。下面就是6张得奖照片。第一张是在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海拔1800米山上拍摄的大角羊,它们正在刨雪挖里面的草,在冬天找到食物真的不容易。一开始摄影师躲在树后面拍摄,用长焦拍了一些动物肖像,后来发现缺少环境因素,所以决定慢慢靠近,用广角镜头拍摄周围环境,一直到最后靠的很近,用16-35mm镜头拍摄。不过这些大角羊一点也不退后,估计是找到了下面的草。构图也比较灵活,采用斜地平线构图,感觉举重若轻的感觉。当时雪下的很大,周围的环境反映的很好。所以还是说那句话,能够靠近就有机会获得精彩的照片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 + 16-35mm f2.8;参数:F9,1/250秒,ISO 200

  同样来自俄罗斯年轻摄影师Vladimir Medvedev的另一张照片,叫做边界上的生命。位于加拿大Jasper国家公园的高速公路边,红鹿趴在高速公路边上的草地上,光线比较微弱。当时摄影师的想法就是要用慢速来表现高速路上开过的卡车灯光轨迹。快门速度5秒,画面表现的很好,正好有一辆大卡车开过,形成了不属于大自然里的光线。背后环境也交代的很好,群山、树林、草地,红鹿一动不动。也算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选题吧。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 + 70-200mm f4 镜头;拍摄参数:F10,5秒,ISO 100

  还是他的作品,一共六张一组,这是一只豪猪,游弋在森林边缘,来到小河边,望着对岸。当时摄影师正在想这团灌木怎么在移动,突然发现原来是一只豪猪。当时他尽可能趴在地上拍摄,正好利用了船坞微弱的暖色光,拍下来这张带有人与动物主题的片子。人和动物的距离可以很近,其实在北美很多动物和人类是和谐相处的。如果在国内,可以想象早就被抓了吃了。所以国内野生动物摄影师只好出国或者去深山老林才能拍到一些哺乳动物,可怜的我们啊。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 + 16-35mm f2.8镜头;拍摄参数:F2.8,1/40秒,ISO 800

  下面这张是他拍摄的风光,位于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Peyto湖。画面宁静的美的令人窒息。但是获得这一画面并不容易,因为如果没有冰雪的话,白天强烈的阳光使得画面很突兀,美感不足,湖的意境也很难表达,所以摄影师趁着每年下两次雪的来这里拍摄,因为雪天天空光线相对比较柔和,只要雪地不曝光过度,画面还是很有层次感和美感,油画一般。关键湖水因为光线反射,形成漂亮的幽蓝色,也是亮点。看来这位年轻摄影师对于风光片的掌握也是不错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 + 15mm鱼眼镜头;拍摄参数:F7.1,1/60秒,ISO400

  下面这张还是他拍摄的风光,名字叫做日出月落,还是在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拍摄的Louise湖边的日出月落时分,也就是日出前的清晨时分。摄影师说这样一面满月落入地平线,一面太阳升起的场面一个月才出现一次,所以用了超广的鱼眼镜头来表现更多的天空。不过老实说我没有看明白这月落日升那里表现。不管如何画面很唯美,和安静,一般风光摄影师会采取拍摄水面倒影一半一半的构图,但是他用了鱼眼镜头,夸张地表现了天空,的确天空内容精彩。另外用了ISO800,F2.8,60秒,这样高ISO增加颗粒感,大光圈来表现星空繁星的效果。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 + Sigma 15mm f2.8 鱼眼镜头;拍摄参数:F2.8,60秒,ISO 800

  下面这张还是他拍摄的动物,可以看到他这组照片两个主题,一个是鱼眼镜头下的大自然广袤和天气,还有就是拍摄动物在其生存环境中,但是有人类的元素,可以体现人与动物和谐或者冲突的主题。这一张也是,拍摄于加拿大Jasper国家公园,一只渡鸦停在了一处图腾顶上。在北美文化中,渡鸦被认为是与人类有渊源的,被认为是上帝的化身,创造了世界。所以在如此一个渡鸦的图腾上停了一只渡鸦,真的很巧,所以机不可失。这也是讲述北美动物和文化历史的一张照片吧。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 + 500mm f4;拍摄参数:F4,1/250秒,ISO 200

  下面说另外一个组别,叫做The Gerald Durrell Award for Endangered Species,也就是濒危野生动物组别。今年的冠军作品来自于南非摄影师Kim Wolhunter拍摄的非洲野狗,也可以说是目前非洲最濒危的猎食动物,主要原因有几个,一个自然是栖息地的减少导致,因为非洲野狗需要很大的栖息地,一来用作捕猎,二来减少与其它大型猎食动物的冲突;第二个是因为这种野狗有时候会来到非洲南部畜牧场猎食,容易遭到农场主猎杀,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非洲野狗的基因好像容易受到外界病毒影响,造成灭绝。总之,非洲野狗现在是非洲极其濒危的猎食动物,数量不足5000只。所以作者给这张照片起的名字叫做“狗日子”。这张照片拍摄于津巴布韦Malilangwe野生动物保护区,Kim在那里拍摄非洲野狗已经有四年时间,与其中一小群培养出了良好的感情和信任,甚至徒步和这群野狗一起狩猎,夸张吧!也因此他获得了他人没有办法获得的角度。这是在野狗来到一处干旱的沼泽地时候拍摄的,利用了背后裂开的张牙舞爪般的土地,与眼前柔弱较小的非洲野狗幼仔形成强烈的对比,创造出了震撼人心的画面。这就是非洲野狗的处境,悲惨,面临灭绝。最简单画面构图、最有对比冲击力的照片是最能触动人们心里深处的。这张照片做到了。我曾经在纳米比亚和南非看到过在保护中心的野狗,虽然生活无忧,但是在人类保护下,真的很想在野外拍摄到非洲野狗族群,希望有机会。
  拍摄器材:Canon EOS-1Ds Mark II + 70-200mm f2.8;拍摄参数:F4,1/160秒,ISO 200

  濒危动物组别亚军是来自于美国的Steve Winter拍摄的孟加拉虎,这是两只14个月大的孟加拉虎,还未成年,在班达迦国家公园的一处水塘附近,我去过那里,有一个佛像的地方。班达迦国家公园是印度最著名的观赏拍摄孟加拉虎的地方,也是全世界野生虎密度最高的国家公园,中心区域二十多平方公里有十几只,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呵呵,想想我们东北的虎园,几十只老虎抢一只鸡,也算是中国特色的虎园了)。据说这两只老虎虽然尚未成年,但是已经杀死两个当地人。为什么呢?是它们残忍?也不是,本性而已。我来说原因吧。因为一般来说一山难容二虎,道理大家都懂,老虎是极具领地意识的。所以一般母虎生产之前会离开原来的领地,来到所谓的“缓冲区”,这地方位于国家公园边缘,因为有人类活动,所以成年虎一般不来,尤其是公虎,这样母虎生产以后就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孩子们的安全。但是幼虎成长以后发现回到以前公虎的领地去挑战公虎权威是很难的,相比在缓冲区生活更好,加上经常有村民来到这些区域放牧,也容易抓些牲畜。渐渐的,这些未成年幼虎在攻击牲畜的时候产生了人兽冲突,杀死了村民,最终结果就是这些老虎被抓起来,转移到“老虎监狱”。不过还算好,还活着,要知道现在每年在印度的老虎盗猎依旧存在。一个世纪前,约有十万只虎,现在不到2500只了。老虎是亚洲生态的标志,面临灭绝(虽然在中国有几千只养殖虎),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兽冲突,栖息地减少。当然在中国已经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中国已经很难发现野生虎的踪迹了。前一段时间看月熊的时候有采访过以前的马戏团,说一个村就有好几个马戏团,每个马戏团有3-5只老虎,好笑啊,所以中国的野生虎绝大部分随着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也提前退出中国生态舞台,变成了如今的养殖虎了。
不好意思,因为去年去印度拍摄老虎,看了这个比中国还穷得国家如何保护野生虎,感触太深,所以多说了一点。
  拍摄器材:Canon EOS Rebel T1i + 10-22mm f3.5-4.5,是触发式相机吧,三个闪光灯;F16,1/200秒,ISO 400

  接下来是濒危动物组别的推荐入围照片,来自于以色列/澳大利亚的摄影师Ofer Levy拍摄的一种果蝠,吃水果的蝙蝠,然而当地人却叫它“灰头飞行狐狸”,蛮幽默的,这也是澳大利亚体型最大的果蝠。这种果蝠曾经数量众多,但是如今只有约30万只,最大的威胁同样来自栖息地的减少,极度气温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的影响,因为蝙蝠总是被人认为是脏的,容易传递病菌的。虽然近年来蝙蝠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是前景如何依旧难以捉摸。照片拍摄的是蝙蝠一种行为,就是飞到水面上,贴得很近,使得胸腹部沾到水,然后飞起用舌头舔舐皮毛上的水。拍摄还是很有难度,因为蝙蝠很少白天出来,除非渴死了,所以能够拍到饥渴的蝙蝠喝水,而摄影师在烈日下没有脱水,实在不容易。
  拍摄器材:Canon EOS-1D Mark IV + 600mm f4镜头;拍摄参数:F4,1/1250秒,ISO 1250

  接下来是濒危动物组别的推荐入围照片,来自比利时摄影师Yves Adam拍摄的红胸雁。2012年冬季,在比利时黑海沿岸,所有观鸟者和猎人都在等待迁徙鸟类的到来,但是没有等到一只鸟来。猎人们讪讪离去,提前结束狩猎季。但最后迁徙大军还是到来,成千上万的红胸雁飞抵,迎接它们的只是观鸟者和爱鸟人士的欢迎。因为猎人离开,所以唯一的敌人就是大自然中的白尾雕。其实这张照片画面构图和拍摄创意都属于一般,只是借助了濒危动物主题,借助了这个背后的故事才脱颖而出。
  拍摄器材:Nikon D3X + 600mm镜头;拍摄参数:F4,1/800秒,ISO 200

  接下来是濒危动物组别的推荐入围照片,来自英国Charlie Hamilton 在秘鲁Manu国家公园所拍摄的巨水獭,这还是一只只有4个月大的巨水獭,很好奇的看着远处拿着大炮拍摄的Charlie。他说水獭是一种群居动物,很有个性,最多可以有八个家庭成员,依此保证一定安全性,对付像凯门鳄等对手。这种可爱的动物也是濒临灭绝,以前主要的凶手是人类,为了它们的皮毛,而如今,动物狩猎猎杀已经得到制止,但是栖息地的丧失还是使得它们的命运堪忧。
  拍摄器材:Canon EOS-1D Mark IV + 800mm,拍摄参数:F5.6,1/1600秒,ISO 1000

  最后一张濒危动物入围作品是南非摄影师Heinrich van den Berg拍摄的狐猴,这也是在南部马达加斯加一种濒危的狐猴,叫做Verreaux’s sifakas。虽然相比其它一些位于马达加斯加中部的狐猴来说,这种狐猴还不算特别濒危,但是数量也在急剧下降。主要原因就是栖息地丧失,大量树林被砍伐,狐猴失去了生活的家园。以前这些狐猴最著名的影像就是来到地面,边跳边穿越空地,像装了弹簧似的。如今这些行为少见了,它们的栖息地集中在一起,所以只能在树之间穿梭,这让原来的弹簧猴只能在有限的树林里穿梭,不敢去空地了。听上去真是很悲哀,本来想着马达加斯加也是一个拍摄目的地,但是没有想到也面临濒危,看来也要早去才是。
  拍摄方面,蛮奇怪的,他用了16-35广角镜头,两个闪光灯,慢速体现速度感,而闪光灯又凝固了狐猴肖像和弹跳的瞬间,很有冲击力的画面。关键是摄影师是躲在树上拍摄的?还是遥控?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 + 16-35mm lens;参数:F9,1/12秒,ISO 100

  做这样一个专辑来分析国外好照片其实很累,找照片,下载文字,翻译,解释,但是希望这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看自然照片的愉悦和信息,从而喜欢自然动物摄影,并通过这些照片感受到日益面临威胁的自然生态,靠大家来维护。个人水平有限,希望抛砖引玉,大家一起讨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