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1785|回复: 0

2011年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得奖及推荐作品赏析I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9 14: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过得真快,记得不久前还在写2010年BBC野生动物摄影得奖作品分析,而现在2011年的得奖作品也已经今天火热出炉,赶紧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先来段背景知识,每年都会有几个重量级的国际顶级野生动物摄影比赛,这其中可能在业内分量最重的就是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Veolia Environnement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了,无论是其参赛规模数量,还是参赛者水平都是全球顶级,堪称奥斯卡级别。我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老师就曾经凭借精彩的金丝猴照片获得过BBC濒危动物组冠军,也是在BBC大赛上获奖的第一个中国人;2008年来自江苏的朱永康老师也曾经凭借雪中天鹅获得“动物在其环境中”组别冠军;2010年一位不到10岁的小朋友裴海君更是凭借一张金丝猴获得少年组濒危动物照片冠军。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师跻身国际平台并崭露头角。
  BBC野生动物摄影大赛所分组别很多,而且很全面,具体来说有全场摄影师大奖、年轻摄影师大奖、Eric Hosking年轻摄影师组照大奖、濒危动物、动物纪实摄影师、鸟类行为、哺乳动物行为、其它动物行为、水下世界、动物肖像、植物王国、城郊野生动物、自然风光、动物在其环境中、黑白动物世界、创意动物影像以及三个年龄段的年轻摄影师组别等。今天先分析第一部分。

  首先自然是揭晓此次比赛的大奖获得者,来自西班牙的Daniel Beltrá,他同时也获得了动物纪实摄影师的大奖。这张作为全场大奖的展示照片是在海洋油污染中挣扎生存的褐色鹈鹕。摄影师说这些受到原油污染的鹈鹕都比较严重,它们全身都被原油渗透。在路易斯安那州Jackson城堡的鸟类拯救中心里,这些鹈鹕在工作人员帮助下首先用一种较轻的油来中和洗去本来的原油,可以看到它们渐渐露出褐色的羽毛颜色。
  拍摄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 + 35mm f1.4 lens at 35mm,参数1/30 sec at f4 (-0.7 e/v); ISO 800
  这张照片所反映的主题明确直接,就像评委所说的,这是一张很令人震撼的照片,很少有这种照片如此直接的揭示人类对于海洋生物所造成的毁灭性打击。虽然表面上看这些鹈鹕得到救治,但是有更多已经死亡,而且这些被救治的鹈鹕说不定外面羽毛的原油可以洗干净,但是已经摄入体内的呢?命运不容乐观。其次这张照片的表现方式很特别,我第一反应感觉就是很像一张欧美人的油画,很具有艺术性,有点像是加勒比海盗,前景的白色布也是被染成黄褐色。但是看似剧情性的肖像照片却是很悲惨的事实,看这些鹈鹕多么无辜的眼神,难得上一次镜头竟然是灭顶之灾,和表面的平静真是反差极大。平静画面下的视觉冲击和控诉。在构图上,拍摄者选用了35mm镜头,很大程度上将前景被踩黄的白布融入,减去0.7档曝光,使得环境氛围较为昏暗凝重,1/30秒的速度还是如此清晰的画面,这就是纪实摄影师的功力。这就是大奖作品。

  接下来这张是全场年轻摄影师大奖获得者来自波兰的Mateusz Piesiak,拍摄内容是一对北美蛎鹬正在纽约长滩岛的湿地上。当时他给相机装了防水装置,趴在湿地上准备近距离拍摄蛎鹬,而蛎鹬一直专心于寻找贝壳类食物,完全忽略摄影师的存在,所以有时候拍摄距离很近。当时画面里的一只小蛎鹬并不知道如何对付贝壳类食物,所以一直在央求成鸟帮助进食,很有趣的动物习性。当他拍这一组照片的时候过于专注,以至于涨潮的海水完全把他弄湿了,这么小就如此专业投入,有前途。
  拍摄器材:Canon EOS 40D + 400mm f5.6 lens,参数1/800 sec at f5.6 (-1.3 e/v); ISO 400
  可以看到画面很干净,主体突出,并讲述动物行为,拍摄角度很低,这是野生动物摄影作品成功的一个普遍要点,而且他将参数设置曝光减1.3,确保背景、前景水面以及白色羽毛亮部不过曝。很佩服这些年轻人的水平和投入程度

  接下来说Eric Hosking年轻摄影师组照大奖,我觉得这个奖近几年估计都是Bence Máté的,因为这个来自匈牙利的小伙实在太牛,去年就拿了BBC全场大奖和这个Eric Hosking年轻摄影师组照大奖,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这张很具有灵性的蚂蚁作品吧。
  今年他的一组6张照片继续蝉联Eric Hosking年轻摄影师组照大奖,一幅幅看,第一幅是很夸张的鹈鹕照片,看到第一反应就是这怎么拍摄的?其实他做了一套特殊的水下拍摄装置,水下相机外套,关键是让这套装置浮在水面上,并可以远距离线控拍摄。当时他在希腊北部一个湖中拍摄卷羽鹈鹕Dalmatian pelican,估计让渔民把小鱼丢到拍摄装置前,然后利用鱼眼镜头捕捉夸张的鹈鹕张大嘴进食场景,而且他远距离在船上线控快门,同时有视频在显示器上,可以看效果,并作设置参数和闪光灯的调节。太牛了,不仅器材牛,而且想法很牛,鹈鹕夸张的形态被淋漓尽致的捕捉到。
  拍摄器材:Nikon D300S + Tokina 10-17mm f3.5-4.5 lens,Subal housing; three linked SB-800 flashes; floating remote-control system,注意,里面有三个闪光灯同步,真够投入的。拍摄参数:1/160 sec at f16; ISO 500

  第二张是一张飞行版的戴胜,我看到第一反应就是鸟被他拍成像是一条大海里游的狮子鱼了,够牛的,很想知道他的拍摄技巧。先来看他的说明,全球的戴胜在过去20年数量大幅减少,主要原因是栖息地减少,所以他在家乡花不少年来拍摄研究戴胜,在树上提供一些木质巢穴。他发现戴胜适应环境后每年会生产两次,最多9只雏鸟,这就会使得成鸟忙于觅食喂食。这张是他精心设计拍摄的,长时间曝光,加上若干同步闪光灯,加上灰滤镜减少光量,所获得的效果就是这样,感觉是在空气里游动。我以前也看到过类似的,比这张还牛的翠鸟俯冲入水的长时间曝光+多次闪光,所以看现在野生动物摄影也已经把拍摄技巧用到夸张的地步了。
  拍摄器材:Nikon D700 + 28-300mm lens,ND filter,two SB-800 flashes; Gitzo tripod; hide,参数:1/4 sec at f9

  第三张是拍摄的绿冠蜂鸟,在一处酒店的喂食槽附近,可能当时阳光很强烈,所以他在阳光和拍摄鸟的位置中间放了一层帘布,遮挡强烈的光线,同时使用闪光灯使得鸟的羽色更出彩。画面背景干净,基本要素,两只鸟一动一静。不过看其拍摄参数1/30s,下面那只倒也没动,蛮奇怪的。
  器材:Nikon D700 + 28-300mm lens,two SB-800 flashes; tripod;参数:1/30 sec at f13; ISO 100。

  第四张又是他擅长的昆虫蚂蚁,老实说在看到他的片子之前,我没有想到蚂蚁的片子可以如此静怡而有美感。这是一种fern-laden ant,工蚁正在搬运植物叶片回家,完美的线条,更完美的倒影和光影,无论是绿色植物还是蚂蚁本身都在闪光灯的作用下显得通透有质感,其实这些场景很容易发现,或者很容易被设置,关键就看相机后面的脑袋了。他很有想法。
  器材:Nikon D700 + 28-105mm lens,two SB-800 flashes; Gitzo tripod,参数:1/250 sec at f13; ISO 20

  第五张是他在玻璃掩体里面拍摄的大苇莺捕食,为了利用最好的拍摄光线,他往往睡在掩体里面,下面有一张是他的掩体照片,里面很舒适的,这样就可以捕捉到一早一晚最好的光线。当时偶然的机会他看到这只大苇莺在水面滑翔,捕食到一条小鱼,非常精准,然后带回巢穴,估计是喂食雏鸟。可以看到他的拍摄参数很有效,一般拍摄要么很快快门速度比如1/1500s以上捕捉到捕食动作凝固状态,要么就是较慢速度创造动感效果,他选择后者,选择了1/160秒,可以看到高速捕食状态下的翅膀和水面都产生了动感效果,但头部还是非常清晰,三个闪光灯也起到补光和凝固动感画面作用。
  器材:Nikon D700 + 28-300mm lens,three linked SB-800 flashes; floating hide,参数:1/160 sec at f9; ISO 250


他的掩体照片

  第六张是反映鸟类行为的,拍摄地是在匈牙利一个国家公园,一月份,冰冻严重,只有一些未结冻的水面,鸟类都到这里来觅食。他注意到一些鸥类很喜欢偷袭其它鸟类捕食者,乘机盗食,这次是大白鹭抓到两条鱼,但是被黑头鸥一吓,掉了一条,这个瞬间被捕捉到。这张照片算是他这一系列里面最接近常规野生动物摄影师的作品,没有闪光灯,没有特别布置,只是把握住了瞬间机会。
  拍摄器材:Nikon D700 + 28-300mm lens,参数:1/1000 sec at f4; ISO 1000
  综合来说,他显示出了拍摄野生动物独有的理解力和创造策划能力,拍摄技巧和布置独具匠心,可以看到他的器材都不算是绝对专业级别,D300,甚至是全画幅的D700,镜头是28-300,28-105等变焦头,但是他在用闪光灯和画面策划布置方面有一套。而且关键他还是很年轻,前途无量啊。

  下面介绍濒危动物组别。濒危动物组别都是表现濒危动物生存环境或者肖像或者行为的照片。这是冠军作品,是由南非摄影师Peter Chadwick拍摄的非洲黑蛎鹬。这些鸟是濒危物种,80年代数量减少到4500左右,因为它们筑巢的沙滩也是当地人游玩遛狗的地方,很多雏鸟都因此死亡。经过保护,现在数量稳定在6000左右。当时这些非洲黑蛎鹬正在海边觅食,既要觅食,同时也要注意海浪,不过这次明显没有预计到突然袭来的大浪,颇有些狼狈。这张照片首先寻找了不常见的濒危物种,其次交代了它们的生活环境,略微有些动物行为(摄影师说明也很重要,帮助评委理解背后的故事),画面也很有趣,有静的三只一排,也有动的飞翔的,有黑红的颜色对比。
  器材:ikon D300S + 500mm f4 lens,参数1/1600 sec at f8; ISO 640

  这张是濒危动物类别的亚军作品,很熟悉的秦岭金丝猴,这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濒危,估计数量不足4000。摄影师介绍说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下,蜷缩在一起不动,像个石佛般是最好的保暖生存方式,这个小猴可能在等待母亲回来。画面很简洁干净,猴子位置算是很标准的三分法位置,神情和动作都很生动有趣。
  器材:Canon EOS-1Ds Mark III + 400mm f2.8 lens,参数:1/200 sec at f2.8; ISO 400.

  最后一张濒危动物组别是意大利摄影师Valter Binotto 拍摄的Apollo蝴蝶,每年夏天他都会去这一个地方拍摄50-100只的蝴蝶。他对于这个地方闭口不谈,就担心会有一些蝴蝶标本爱好者去那里捕捉。他说这种蝴蝶很令人钦佩,就像是一个女王,尤其是飞起来的时候极其漂亮。在濒危动物组别里面看到昆虫不太多,估计也是这张照片出彩的地方,画面很唯美,像是一幅画,安静,而且构图和色调运用都是不错。
  拍摄器材:Nikon D300 + 300mm f2.8 lens + converter,参数:1/250 sec at f4.8; ISO 320

(未完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