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2576|回复: 17

百变鸊鷉总悦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9 15: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变鸊鷉总悦目

  种种鸊鷉(pìtī)形态孤,凤头金角耳羽簇;爱情舞蹈激浪花,独身百变总悦目。这是对鸊鷉这种看来有些古怪水鸟的描述。在中国,鸊鷉科有5种——赤颈鸊鷉、角鸊鷉、黑颈鸊鷉、小鸊鷉和凤头鸊鷉。虽然同属鸊鷉科,可它们的长相却各不相同,别有特点。赤颈鸊鷉的红脖子、角鸊鷉的两支金角、黑颈鸊鷉的花朵耳簇、小鸊鷉的紫红袍、凤头鸊鷉变化无穷的头羽……总是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
  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在传统的分类系统中,鸊鷉目只包括一个科,鸊鷉科。鸊鷉分布广泛,除两极和大洋中的岛屿外,几乎遍及全球。   体型似鸭,但较小。翅膀短圆,初级飞羽12枚,第1枚特小;腿脚位于身体后部,前趾具瓣状蹼,适于游泳和潜水,极少上陆,在陆地上几乎不能起飞。羽毛松软如丝,头部有时具羽冠或皱领;嘴细直而尖;跗蹠侧扁,被盾鳞。中国的5种鸊鷉均雌雄相似,只是冬夏羽色不完全相同,稍有差异,有些种繁殖季节有羽冠、翎领、耳羽簇。不管是哪一种,都会引来人们视觉的愉悦,可谓招人喜爱的水鸟。
  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撰《本草拾遗》,其中有如下叙述:“鸊鷉,水鸟也。大如鸠鸭,脚连尾,不能陆行。常在水中,人至即沈,或击之便起。”可见对鸊鷉的兴趣和注目。他描述的“脚连尾”其不然,鸊鷉的脚是在体最后部,游泳或潜行时如桨摆动,推动身体前行并决定方向。但在陆上,步行笨拙,因之藏曰:“脚连尾,不能陆行”,行动如辟(跪行)如虒(有角的虎)爬行,故字似从辟与虒,因其鸟类,便加之“鸟”部首,便“鸊鷉”也。但在水中截必然了,遇险时将雏鸟迅速包在翼下潜至苇草间水中,唯伸出喙或头部;雏鸟亦很快学习此避难特技。故藏曰:“鸊鷉,常在水中,人至即沈,或击之便起”,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鸊鷉大部分栖息于淡水,近年有发现赤颈鸊鷉有在黄海北部个别地区越冬,除繁殖期外一般集群栖住。
  鸊鷈有两个与其他鸟类特殊的特点,一是求偶期优美的舞姿,用来吸引着异性的水上舞蹈,可谓登峰造极,它们反复用嘴来接触身体一边的翅膀,以形成鸊鷉类典型的求偶动作。一旦求偶成功,求爱舞蹈中先生女士齐刷刷地扎到水下,并肩畅游片刻后,双脚踩着水升出水面;整个身子几乎是立在水面上,眼睛放电,激情似火,如探戈舞者那样动作极其一致地共舞,迅速而富有节奏地同时左右甩头、转身、亮相,头顶羽簇绽开……只见其中的一只飞快地游向苇塘,衔来一缕水草,回来直奔静候在湖面上的那只鸊鷉,多情的鸊鷉,衔来水草当作鲜花,献给恋爱中的情人。于是有一场更加激情生动的撞胸舞蹈开始了,有了水草道具献花,它们表演的鸟姿有了变换,开始升级为“撞胸”,只见它们几乎站立在水面上,互相对立互相舞动着,表达着互幕与爱意。一束玫瑰,换来你一片真情;赢的你的芳心;心心相印,隆重婚礼,嫁我你心甘情愿;甘愿为我生儿育女。
  鸊鷉的另一个特点是食羽的习惯。鸊鷈的主要食物是鱼,小虾,水生植物,水生昆虫等,据观察它们也习惯吃自己的羽毛,也捡拾其它水中的漂浮羽毛。有些国外学者认为:鸊鷈吃下羽毛集聚在肌胃内,被分解成海绵状的绿色物质,包裹着鱼骨形成羽毛团,鸊鷈的胃壁薄,防止鱼骨对消化道形成伤害。从进化的角度上讲肯定也有鸊鷈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另外吞食羽毛另一个作用是减少进食过程中带进的寄生虫的群集,所以鸊鷈类很少有寄生虫病发生。成鸟在幼鸟刚刚孵化出来后就开始喂食羽毛。为了羽毛的不大量缺失鸊鷈类一年四季(除冬季一小段时间)都不停的换羽,换的最勤的部位在腹部、胸部和肋部。
  还有不得不提及的就是鸊鷉目的巢很有特点,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巢,却又不会被水波冲走。说是浮巢,其实表面是“浮”,可在巢的下面与水下的芦苇根部连接在一起了。鸊鷉在孵化期的任务是由雌雄鸟共同完成的,一只抱窝另一只根据水位的变化不段的叼来水草对巢进行进一步的加固。巢建好后,产4~5枚卵,双亲轮流孵化。遇有情况时,亲鸟跑得无影无踪。其实,在它离开时,它早已用水草和芦苇将巢盖严实了。不但不怕往巢里渗水,还可以因为湿草发酵产生热量,有助于鸟蛋的孵化。早期蛋是青白色,经过20多天的孵化变成红褐色。幼鸟属于早成鸟,刚出壳就能离巢游泳,早期幼鸟大部分时间在雌鸟的背上羽毛里,原因是幼鸟羽毛不能抵御寒冷的水温和恶劣的天气,另外便于成鸟对幼鸟的管理,雄鸟则在雌鸟附近扑食小鱼小虾喂幼鸟。
  在我国有5种鸊鷉。其中小鸊鷉和凤头鸊鷉在国内分部范围广,数量众多,为我国多数地区甚常见鸟种;而黑颈鸊鷉不多见,赤颈鸊鷉和角鸊鷉在国内均数量稀少,极为罕见。

  赤颈鸊鷉(学名Podiceps grisegena)为鸊鷉目鸊鷉科下的一种中等游禽,有2个亚种。个体比凤头鸊鷉稍小,但比其他鸊鷉明显更大大,嘴亦较凤头鸊鷉短而粗;体长48~57cm,体重最大可达1kg。嘴基部黄色,尖端黑色。夏羽头顶和短的冠羽黑色,颊和喉灰白色,前颈、颈侧和上胸栗红色,后颈和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冬羽头顶黑色,头侧和喉白色,后颈和上体黑褐色,前颈灰褐色,下体白色,翼前后缘均白色,飞翔时极明显。赤颈鸊鷉白天常单只或成对活动于水面,偶尔也结成小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善游泳和潜水,不喜飞行,即使突然面对危险,亦多是通过潜水或游至附近植物丛里藏匿来逃避危险。性机警,行动极为谨慎小心,多远离岸边活动。喜欢在水下捕食,善游泳和潜水,潜水时常冒出水面。
  它的分布在全北界、斯堪的那维亚至西伯利亚;越冬于伊朗及北非。繁殖期一般在5-7月,营浮巢。在中国繁殖于东北的湿地;迁徙经东北,极其罕见,目前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2012)——(LC)。










  角鸊鷉(学名Podiceps auritus Linn)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游禽,体长 30-40厘米,体重250-500千克。它长有一个黑色的短嘴,又直又尖,尖端呈黄白色,像尖凿子一样,很适于啄捕鱼虾。翅膀短而圆,尾巴也非常短,两条腿的位置长在尾部,脚趾上有分离的、象花瓣一样的蹼,中趾的爪尖上还有像篦子一样的突起,可以作为清洁羽毛的梳子。夏季头部、后颈和背部的羽毛均为黑色,前颈、颈侧、胸部和体侧是栗红色,下嘴的基部到眼睛有一条淡色的纹,眼睛里的虹膜为红色,最奇特的是从眼睛前面开始向眼后方的两侧各有一簇金栗色的饰羽丛伸向头的后部,呈双角状,极为醒目。
  角鸊鷉常单只或成对活动,迁徙时或在越冬期间也有时集成4-12只的小群。它是游泳和潜水的能手,时常把头朝下没进水中,接着完成一个漂亮的前滚翻动作,然后在水下做一段高速度的潜泳,再在很远的地方露出水面,每次潜水时间多为20-30秒钟,最长可在水下停留50秒左右。游泳时脖子向上挺得很直,常和水面保持垂直。它们还善于飞行,是鸊鷉类中飞行能力最强的。
  角鸊鷉在我国数量很少,并不常见,每年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开始往北方繁殖地迁飞,秋季于10月末至11月初迁往越冬地,迁徙的过程比较缓慢,主要沿海岸和河流进行。迁徙时常常成对或结成小群,偶尔也见有单只迁徙。根据1990年和1992年我国学者进行的冬季水鸟普查的结果,1990年共记录到60只,而1992年仅记录到30只。在国外,角鸊鷉的种群数量也不多,整个亚洲也仅记录到100多只,已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年)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2012)——(LC)。    





  黑颈鸊鷉(学名Podicepsnigricollis)为鸊鷉目鸊鷉科下的一种中型水鸟,分布于美洲地区和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个体较角鸊鷉稍小,体长2534cm,体重不到0.5kg。嘴黑色,细而尖,微向上翘,眼红色。夏羽头、颈和上体黑色,两胁红褐色,下体白色,眼后有呈扇形散开的金黄色饰羽。冬羽头顶、后颈和上体黑褐色,颏、喉和两颊灰白色,前颈和颈侧淡褐色,其余下体白色,胸侧和两胁杂有灰黑色,无眼后饰羽,野外易识别。
  黑颈鸊鷉喜欢成群在淡水或咸水上繁殖,冬季结群于湖泊及沿海。主要通过潜水觅食,食物主要为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水生植物。繁殖期58月,营浮巢,每窝产卵46枚。和其他鸊鷉一样,游泳时,黑颈鸊鷉亲鸟有时会将雏鸟放到背部。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仅见到黑颈鸊鷉29只,1992年仅见到11只。但据最近几年的观察,黑颈鸊鷉在我国的种群数量较丰富,分布范围较广,春季迁徙时常见于淡水河流、湖泊、湿地,并见于辽宁、内蒙古繁殖。在2015年春季内蒙古科左后旗阿古拉湖发现约有500多只。看来数量有所增加。




  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体长25-29厘米,翼展 40-45厘米,体重100-200克。枕部具黑褐色羽冠;成鸟上颈部具黑褐色杂棕色的皱领;上体黑褐,下体白色。因游泳时脚摆于尾后,如同甲鱼,百姓便称其“王八鸭子”。它的分布极广,中国境内差不多都能见到。
  小鸊鷉善于游泳和潜水,常潜水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鱼、虾等为食。多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3-5只或10余的小群。善游泳和潜水,在陆地上亦能行走,但行动迟缓而笨拙。飞行力弱,在水面起飞吋需要在水面涉水助跑一段距离才能飞起。在陆地上则根本不能起飞。春季于3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往南迁徙。近几年发现少数个体留在东北当地不冻水域越冬,南方地区种群多为留鸟。该物种已经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留在东北越冬的小鸊鷉大多是当年的亚成幼鸟,有人当心被冻死,可经几年来的观察,非但冻死,而且冰雪间健康地生存。





  凤头鸊鷉(学名Podicepscristatus)亦称冠鸊鷉、浪里白,是鸊鷉科鸊鷉属下的一种大型鸟类。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都有凤头鸊鷉或其亚种分布。全长约56厘米。颈修长,虹膜红色,有显著的黑色羽冠。下体近乎白色而具光泽,上体灰褐色。上颈有一圈带黑端的棕色羽,形成皱领。后颈暗褐色,两翅暗褐,杂以白斑。眼先、颊白色。胸侧和两胁淡棕。冬季黑色羽冠不明显,颈上饰羽消失。雄雌差别不大。下体近白色,上体灰褐色。翅短,尾羽退化或消失。足位于身体后部,有蹼,爪钝而宽阔。
  在中国5种鸊鷉中,凤头鸊鷉不但是个体最大的,而且求爱舞姿最为优雅,可谓“爱情舞者”。成年个体体长50厘米以上,栖息于湖泊、水库、江河等水域。其食物鱼、虾、水生昆虫、部分水生植物。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善游泳、潜水,不善飞行。其巢多位于浅水处的水草间。
  可以说凤头鸊鷉里我们常见中最漂亮的水鸟之一。它有一双红色的眼睛,修长的颈项,黄色的长嘴,且像匕首般尖锐,在捕鱼时会像鱼叉一样将鱼儿身体穿透。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头上有一蓬深红色的羽冠,称之凤头。到了繁殖季节,让人赏心悦目的是凤头鸊鷉新娘和新郎的爱情舞蹈。它们的羽毛特征都在颈项装饰鬃毛状饰羽,求爱时蓬松扎起,就像一簇暗红的莲蓬,抖动翻转,左右摇摆,舞姿翩跹……在湖中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求爱探戈,那姿态美不胜收。










  5种鸊鷉,虽然在形态上各有特色,可在求爱时总是大致相同——疯狂舞蹈,让人类的求爱表现汗颜。我倒想,如果人类的舞蹈能相仿鸊鷉,那该是多么每妙的舞姿啊!
  百变鸊鷉总悦目,春风雪融会有时。每当鸊鷉游进我们的视线,怎能不激起对这种鸟儿的喜欢和保护之情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8赞币 +800 收起 理由
昆明清爽 + 100 120个赞!!!
海边礁石 + 100 120个赞!!!
纵横 + 100 120个赞!!!
悠然亭生态摄影 + 100 120个赞!!!
帝禅老杖 + 100 120个赞!!!
曦文 + 100 120个赞!!!
hao + 100
山晋大鹦鹉 + 100 120个赞!!!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2-9 16: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赤颈鸊鷉以前一直没有清晰的影像记录,角鸊鷉,黑颈鸊鷉都是极少见难拍好的鸟,中国所有的五种䴙䴘在这里全到位了,了不起,难得好记录,辛苦所得,也同时让我们全部认识了䴙䴘!谢谢M老师!
推首席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6: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吹什么风?迎来了M大师,千年猫大师!欢迎,热烈欢迎!要常来指导工作啊!:lol: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21: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5种䴙䴘大集合,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21: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5种䴙䴘大集合,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0 14: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作品分享至生态网QQ空间、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收录至生态网微信公众平台网站精华栏目(微信号:zgstsy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0 17: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还真是最普通的拍的不够好呀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0 17: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1 09: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賞美图,学知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1 11: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