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3201|回复: 1

[中国生态摄影家] 钟茗 捕捉纤毫毕现的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5 14: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捕捉纤毫毕现的美
撰文/阿咪 摄影/钟茗
  
 
  《昆虫记》的作者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详细观察并用文字记录了多种昆虫的生活,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让众人有机会去了解它们。而在数码时代的今天,更多的人选择利用手中的镜头来探索昆虫的世界,关注它们的一动一静,将它们的繁衍、蜕变、老去凝结成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用直观的影像展示给世人,使昆虫细小的生命有了文字所不能赋予的灵光异彩。
  钟茗就是这样一名昆虫摄影师。他把昆虫称作“精灵”,他深入原始山林,穿越无人的荒野,横渡湍急的河流,克服蚊虫、蚂蟥、毒蛇、野猪和叫不出名的野兽所带来的困扰,以及内心的退缩与恐惧,迎接种种挑战,完成一次又一次对生命怒放的记录。他被《中国日报》称为“中国昆虫夜拍第一人”,而由他发起建立的“成都昆虫拍摄团队”也成为全国昆虫摄影界里最优秀的团队之一……
  本期,钟茗做客《旅游纵览》,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了他的拍摄经历。(以下J代表记者,Z代表钟茗。)
  
  
 
  J 微距下面的昆虫世界真的很奇妙,在我的概念里,微距摄影应该对技术和器材的要求比一般题材的摄影要高些,是不是这样?哪些器材是必备的呢?
  Z 很多刚接触昆虫拍摄的爱好者,首先想到的是购置微距镜头,其实拍摄昆虫这样的题材,并非一定要使用微距镜头,只是因为大多数的昆虫比较细小,使用微距镜头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其细节,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微距摄影和昆虫摄影应当是有相交但绝非同样的两个领域。在摄影器材的配备上,昆虫摄影这个题材还相对简单些,一台机身、一只微距镜头、一只广角镜头、一个脚架、一条快门线、几只LED电筒,差不多就能满足拍摄的需要了。追求高端的器材,不如潜下心来研究技术。在我看来,作品所体现的水平更多是摄影者对拍摄体的审美领悟和自身技术的掌握情况,器材是否顶级并不应该成为拍好作品的唯一保障。在拍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对器材的了解和熟练的使用。
  
  
  J 你的家乡四川,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否因为这个地方土地特别肥沃,植物种类繁多,因而昆虫的品种也多?我们总能从你的照片中发现很多未曾看见过的昆虫,平时你们都去哪些地方采风的呢?
  Z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仅蝴蝶这一类就有许多奇特的品种,四川被国外专家视为研究蝴蝶最有价值的地区之一,以出产珍稀和观赏蝴蝶而著称。仅蝴蝶种类就达700余种,超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种类总和,是日本全国蝴蝶种类的3倍,比号称“蝴蝶王国”的中国台湾地区还多出近300种。这样多的品种优势,恐怕是一般昆虫摄影爱好者,穷其一生也难一一拍全的。
  成都的昆虫拍摄有一个最佳时间段,每年的5月到9月为各种昆虫的多发期,这期间青城山、峨眉山、天台山就成了我和我的团队常去的地方。当然,每年我们都会安排时间去外地拍摄,目的是了解昆虫的分布以及不同地区的特有品种,在广西、广东、云南、海南、湖北都留下了我们拍摄的足迹。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在海南拍摄到了我国新命名的物种海南鸮目天蚕蛾;2012年在成都天台山,队员陈献勇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这是首次在天台山拍摄到活体,也是成都首次拍摄到雄性活体,填补了分布地域空白点,同时证实了该珍稀物种在四川西部多点分布。
  
  
  J:拍摄中,你是怎样展现每种昆虫的独特之处,赋予摄影作品意境美的?
  Z 我们知道,摄影就是一门用光影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艺术。对光的研究,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我的作品里,常常使用极具造型能力的侧光、侧逆光来揭示昆虫的独特之美,在这一类的光线下,昆虫的轮廓、线条、扣人心弦的细微之处都显露无遗。同时也注重使用光线的明暗来塑造昆虫的形体,以期达到表现细节和突出重点的目的。当然,更主要的是赋予画面自由地、戏剧性地明暗变化,利用光线来强化主要部分,同时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
  
  
  J 你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纯黑背景呈现的,恰到好处的用光,使作品具有一种灵动的力量,与众不同。请问,这些黑色的背景是如何形成的?
  Z 这个问题不少朋友也常问起,提出是否使用了黑色的背景板、后期调整等。其实,这些昆虫作品的拍摄大多数是在夜晚进行的,在对昆虫进行布光时,有意避开了对背景的照明,这样除了主体之外的一切都处于无光的状态,最终呈现的就是一幅有着黑色背景而主体流光溢彩的画面。
  
  J 在野外,夜间拍摄难度应该很大,这仅仅是为了拍摄时便于布光吗?很多昆虫都有趋光性的特点,你是用灯光来吸引昆虫的吗?
  Z 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某些昆虫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行为习性。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多数非常明显,如夜蛾、金龟子。其中“飞蛾扑火”最为人们熟知。现代研究认为,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在无月的夜晚,那些固定的明亮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故此,我们手中的电筒发出的弱小光亮,还不能引来昆虫靠近的。
  第二,夜间拍摄的难度主要集中在寻找昆虫的过程中,崎岖的山路、无人的森林……这些无论在视野局限、安全因素都要比白天考虑更多。我们知道许多昆虫的羽化都会在夜间完成,在白天几乎是看不到这样的现象,了解拍摄对象的习性,包括它们的活动时间和行为方式,对拍摄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当然,相对白天而言,夜间拍摄在用光和创作上会给我一个更主观、灵活的选择,利用特殊的布光可更多地赋予昆虫以艺术的形象和奇幻的魅影。
  
  
  J 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团队和拍摄过程中酸甜苦辣的故事吗?
  Z 2006年,由我、王锋、高潞、开心娜4位摄影爱好者组成了“成都昆虫拍摄小组”,历经数年的发展,现在,这个有着18名队员的团队已经有了自己崭新的名字:成都昆虫拍摄团队,也是华西都市网的第一支驻站摄影团队,摄影频道的第一支正规军。这是一支团结、互助、关爱、快乐的集体,也是一支学习研究性的队伍。长期的拍摄锻炼,使许多队员都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拍摄方向,如擅长昆虫文字写作的奚泾梅,专攻蛾类拍摄的陈献勇,研究蜉蝣生活史的王超等。
  昆虫拍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森林里的蚊虫、山路中的蚂蝗、草丛间的毒蛇……拍摄过程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我想这也是昆虫摄影从者甚少的缘由,可昆虫世界的美却是摄人魂魄的,正是因为这样的美,往往令我们暂时忘却了什么叫“害怕”。当然也会有些令人激动和有趣的事发生,去年夏天,在去天台山进行野外拍摄中,意外发现一枚金凤蝶蝶蛹。在以往的拍摄经历里,如果能拍到它完整的羽化过程实在难得,大家都非常兴奋。同行的队员将蝶蛹所在的树枝用剪刀剪下,带回成都,在其破蛹的那一刻,进行记录拍摄。为了等待羽化的到来,经历了10多天的等待。一天、两天……几天过去了,蝶蛹却毫无变化。那段时间里真是有些“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的意味,十多天过去了,终于在一天凌晨,迎来了这一刻,立刻架好设备,开始拍摄。那过程真是太令人激动了,以至于现在说起,我们每个人脸上都还能泛起兴奋的表情。
  一起夜拍的情景也很难忘,山坡上星星点点闪烁的手电光,像只只飞舞在林中的萤火。队友间彼此的叮咛和收获的喜悦,都在那一刻应和着昆虫细语的歌。好一幅如诗般的画面,令我深深感动。
  
  
  J 这么多年的微距摄影经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Z 回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接触数码相机和微距镜头,不得不去感恩安冰冰老师的引领,从此让我有了醉心的世界。转眼时光荏苒,在拍摄的路上踽踽独行已经这么多年,见过繁华,也独享过寂静,更知聚散的悲喜。
  记录昆虫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让人们懂得去尊重这些细小容易被忽略的物种,带着这种对它们世界的关注和探索我一路前行。闲暇时看着这些充满生命活力的昆虫照片,不仅是过往所有付出的收获,在体会“两两相遇的微妙幸福”的感受时,也多了几分对另外不同生命的关怀。
  
  
钟茗
  1986年至今在《音乐探索》编辑部专职新闻摄影工作
  2004年开始研究昆虫拍摄并组建成都昆虫拍摄团队
  20114月加入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同年7月获得该会颁发的Licentiateship摄影专业学位
  20117月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分支主编及图片作者之一
获奖情况
  2009年获首届中国国家地理“荒野传奇”摄影大赛优秀奖
  2011年获“四川省第十五届摄影艺术展”银奖
  2012年获德国DVF国际影像杯摄影大赛GIP勋带奖

此稿刊发于《旅游纵览》杂志2013年第2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发表于 2013-10-18 09: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纤毫毕现的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