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4183|回复: 2

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5 14: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 ——
撰文、摄影/德治

  《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主要内容是:拍、力、景,要、求、定,虚、调、言,感、光、性。
  全篇以12个字为纲领,举一反三漫谈开来,本期漫谈“力”字。
  “力”是指身体器官的效能。通常叫做能力。比如人的视力、听力、握力等。摄影人至少要具备三种能力,即: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这“三力”是从事摄影艺术造型必备的素质,是摄影作品能否“一花独秀”的先决条件,是进一步完善“拍什么”的实施过程。它体现着摄影人的基本功力。
  
观察力
  所谓观察,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察看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行为。对于摄影家的观察力而言,是指摄影人对生活的体验、感知和思考的能力。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在《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告诉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修炼发现美的眼力。
  我认为:能否发现美,关键在于我们的审美主观取向、美感符号储备和预见思维能力。如果一个人的审美取向有所偏好,或者拍摄目的单一,就很可能会对目标以外的其他事物的美视而不见,此为其一;其二,如果摄影人的美学知识储备甚少,那么他对美妙、多变、神奇的光影、色彩和线条等感情语言的理解和发现就会反应迟钝;其三,预见思维能力是观察力最高境界的体现。摄影造型艺术,主要是体现在如何巧妙地掩饰那些存在和将会出现的,影响物像美的东西,这就要凭借摄影人的预见思维能力,生成切实可行的理想意象。
  摄影艺术造型主要观察的内容是:
  1.寻找被摄主体的典型特征和最有表现力的外部形象。
 


图2-8《生命的述说》
 

  如图2-8,其创作主题思想是赞美生命,作品标题为《生命的述说》。作品画面主体是胡杨。胡杨的典型特征是生命力顽强,被人们描写为“生存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这幅作品将胡杨树叶的繁茂、树枝的劲美、树干的挺拔、树皮的皴裂等典型特征都表现了出来;尤其将胡杨的生树、死树和倒树三种形态集于一个画面;利用傍晚的逆向天光造型,以天地为背景,同时画面右侧的人物起到了比例尺的作用,较好地突出了胡杨的外部形象;另外画面设色为黑灰白,有效地营造了肃穆之感。
  2.寻找适合的造型光线和比较理想的拍摄方位。
 


图2-9《龙长城》
 

  如图2-9《龙长城》。20051029日,我第一次来到河北省抚宁县正冠岭拍摄长城,到了山上正值中午。搞风光摄影的人都知道,此时此刻不是理想的造型光线,城墙与山体没有一点儿反差。我将身体探出城墙垛口观察,发现北面的墙体并未受光,但苦于没有理想的拍摄位置,我沿着长满树棵和杂草的长城边墙向山上攀登,终于找到了一个还算合适的拍摄方位,为了延伸视点,我将照相机设定为自拍模式,固定在三脚架上从长城垛口向外伸出拍摄。于是,顺光变成了顶逆光,适合的造型光线和比较理想的拍摄方位,使得长城的形态犹如一条巨龙由近及远蜿蜒起伏,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简直就是龙长城!”
  3.寻找理想的环境背景和可能的最佳拍摄时机。
  环境背景是任何视觉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摄影艺术亦不例外,尤其生态摄影题材,环境背景的重要性不亚于主体造型,它影响着作品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甚至是含金量。
 


图2-10《早操》
 

  如图2-10《早操》,摄于山西平陆。当时是到河南三门峡拍摄野生天鹅,据当地影友介绍说,天鹅每天清晨到黄河的对岸山西平陆用早餐(那里有人按时投食)。于是,第二天早晨我先于天鹅赶到了黄河对岸,当时,晨雾漫天,空茫一片。幸好还有一条隐约可见的河堤划出了地平线,我预判天鹅出现的方位,通过观察寻找到比较理想的环境背景后,完成构图,固定好机位,等待拍摄时机。当晨雾略有消散时,天鹅一拨接一拨地从天空隐现出来,接踵而至于水面。终于,最佳时刻出现,8只天鹅飞进了既定的画面之中,完成了《早操》这幅作品。在天鹅还没有进入构图画面的过程中,我手持另一部相机,瞄准天鹅不断地抓拍,但经过比较,所有手持拍摄的作品都不及事先选好环境背景的这一幅。《早操》自然的黑白色调,近浓远淡,层次分明,动静结合,意境幽美。
  
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要借助想象力构想新境界,设计新蓝图,并用物化手段将其体现出来。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能力。
  对于我们摄影创作而言,想象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观察采集信息,然后在大脑中进行选择、提炼、加工,从而构思出新的物像的能力。想象力是摄影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作者通过想象力进行创作构思,作品借助人的想象力传达内涵信息,读者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的艺术价值。所以,我们在摄影创作时应该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能够让读者受到感染、得到启发、感到愉悦的好作品。苏联摄影家加蓝宁曾经说过:“我力求要拍下来的不仅是眼见的东西,而且还有想到的东西。”
  想象不是凭空胡思乱想,而是通过观察对已经感知的客观存在信息,围绕既定的目的展开的想象,从而达到升华现有物象的目的。就纪实摄影而言,想象的主要内容是:
  1.如何突出画面的主体形象,更好地凸显作品的主题思想。
  2.如何在客观环境中升华物像的表现力,创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视觉冲击力大体上产生于三个方面:
 


图2-11《彩色生活》
 

  一是画面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如图2-11《彩色生活》;
 


图2-12
《祥云》
 

  二是画面事物内容的新奇度,如图2-12《祥云》;
 


2-13《道乎?商乎?》
 

  三是画面主题思想的感召力,如图2-13《道乎?商乎?》。
  3.如何营造画面意境,体现或增加作品的价值点。
 


2-14《洋河口新居》
 


2-15
《鸥舞窗前》
 

  以图2-14《洋河口新居》和2-15《鸥舞窗前》两幅作品为例,来理解以上提出的3个问题。两幅作品是同一个时空条件下完成的。作品主题思想同样是反映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画面主体也相同,只是在取景构图上采取了不相同的景别,作品就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效果。《洋河口新居》使用70毫米镜头拍摄,画面构成要素有楼房、海鸥群、天、地、水。画面具有空间感和现场感,一看就是环境记录图片,具有一定的记录价值;《鸥舞窗前》是经过观察、构思、提炼后拍摄的。在同一位置换用200毫米镜头,利用长焦距镜头的压缩空间性能,有效地缩短了海鸥群与楼房的距离,然后通过剪裁,去掉天空、地面和部分楼体,形成不完全式特写构图。画面构成要素只剩下了难分主次的楼房和海鸥群,虽然失去了空间感,却将线条艺术语言提炼出来,突出了主体,凸显了主题,使作品融入作者的创作思想,平添了的画外音和感染力,不但具有记录价值,而且增加了视觉美感和审美价值。

表现力
  “表现”的词意有三:一是表示出来,二是行为或作风中表示出来的,三是故意显示自己。这三个含义正是我们摄影创作所需要的。我认为摄影人的表现力,应该是指“在摄影创作时,将自己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形成的艺术画面,进行物化表现出来的能力”。“表现”一词的三个含意诠释出了表现能力的三个阶段。即:你所拍摄的作品只能让读者看出是什么物像,而看不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说明这是第一阶段的作品;如果通过观看作品,能够让人猜想出作者的创作技法和表现动机,则为第二阶段的作品;如果能够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极其具有个性风格、有典型特点的作品,甚至能够猜想出是谁拍摄的作品,这才是第三阶段的上乘作品!综上所述,三个阶段的表现力可以概述为:记录能力、提炼能力和创作能力。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无奇不成艺”。表现力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表现。摄影创作不外乎是创造性的作业。
  摄影造型艺术表现的基本要求是:
  1.主体形态要精彩,突出准确的纪实性或写意性;
  2.画面布局要简约,追求画面构成要素简单化;
  3.作品视觉要超然,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创造性。
 


图2-16《双飞双宿》
 

  如图2-16,有两只苍鹭追逐嬉戏,围绕巢树,上下翻飞。为了获取水墨感的画意效果,我使用一支能够降低反差,柔化物像的800毫米“特制”超长焦镜头,设定高速连拍捕捉精彩瞬间,以获取既真实又写意的主体形态,以及简约的画面构成。为了增强表现力,在构图时我特意留有空白,补以书法题款,并命题为《双飞双宿》,取得了超然的意境。
  摄影艺术,对于纪实摄影而言,那就是选择的艺术、等待的艺术、瞬间抓取的艺术。那么选择什么?等待什么?抓取什么?关键就看摄影人的“三力”修养水平。大家知道,由于摄影人自身的生理条件和感知能力强弱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多少的不同,文化修养和艺术积累的不同,从事摄影时间长短和摄影创作经验多少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审美取向和“三力”水平的不同。即使是面对同一个客观对象,也不一定会产生相同的造型理念,创作出一模一样的摄影作品。
  艺术需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看到物象外在物质形态还不够,还要看到物象的潜台词和感染力。因此,我们应该练就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事物的原生美,平中觅奇,创作出“唯我独有”的典型作品。
 
 

此稿刊发于《旅游纵览》杂志2013年第2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生态网网友  发表于 2013-10-26 17:02:39
看了德治老师的美图美文,受益非浅额,谢谢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6-7-21 07: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