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643|回复: 0

1.贵州喀斯特洞穴“红点齿蟾”资源调查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5 15: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贵州喀斯特洞穴“红点齿蟾”资源调查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

项目名称
  贵州喀斯特洞穴“红点齿蟾”资源调查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
项目简介

通过研究贵州喀斯特洞穴红点齿蟾的资源调查及其生存现状,重点分析红点齿蟾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洞穴生活的环境特点等,并讨论它们洞穴生活的适应意义,可了解洞穴生态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洞穴生态的影响程度,对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制订保护洞穴环境的措施及法规等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呼吁更多学者关注洞穴两栖动物,关注洞穴易危物种的生存状态,促进有关学科研究发展,使这些珍稀动物得到更好的保护,提高全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立项依据

红点齿蟾,也叫棒头鱼或透明鱼。稀有两栖动物,夜间活动,白天及长期干旱时躲藏于洞穴中。卵和蝌蚪在水域存活,幼体是透明的蝌蚪,是生长在有流水的溶洞内的水生动物。红点齿蟾是中国特有物种,常生活于山涧溶洞内及住宅附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900至1900米。据已有的相关报道,现仅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2004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贵州是中国喀斯特地貌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喀斯特分布面积为10.91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8%,在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形成的喀斯特洞穴多而类型多样,现有记载的就有7000余个,从而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城市污水和工业三废进入江河湖泊,而喀斯特地区洞穴通道十分发达,污水很容易进入洞穴系统,从而污染洞穴环境。尤其是洞穴旅游开发对洞穴原生态的破坏极为严重,致使洞穴内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洞穴中的物种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洞穴生态系统本身较脆弱,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所以,探究贵州喀斯特洞穴红点齿蟾的资源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现状,可了解洞穴生态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洞穴生态的影响程度,对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制订保护洞穴环境的措施及法规等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研究红点齿蟾其形态结构差异、繁殖期,着重研究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洞穴生活的环境特点等,并讨论它们洞穴生活的适应意义。同时呼吁更多学者关注洞穴两栖动物,促进有关学科研究发展,使这些珍稀动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工作内容:
  1、物种及种群:物种种类、形态(成体、亚成体)、个体数。
性别、个体肥满度(体长、体重);
  2、生境信息:经纬度、海拔、生境类型、气温、水温、湿度、ph值、水体信息(深度、宽度);
  3、威胁因素:受干扰和破坏状态、经济活动等。
工作方法:
  洞穴调查样线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