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1031|回复: 0

3.基于3S技术及红外相机技术对乌岩岭黄腹角雉濒危因素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5 15: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于3S技术及红外相机技术对乌岩岭黄腹角雉濒危因素的研究



项目名称
  基于3S技术及红外相机技术对乌岩岭黄腹角雉濒危因素的研究
项目简介
  本项目旨在采用非损伤取样手段研究乌岩岭黄腹角雉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对该物种活动模式及生境选择进行摸索分析,并通过3S(Arcgis,GPS,RS)技术及红外相机的拍摄对其致濒受威胁因素进行深度分析,为黄腹角雉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立项依据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享有"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美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基地。保护区内植物种类极其丰富,且不乏古老孓遗和珍稀物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黄腹角雉,是乌岩岭的镇山之宝。该鸟又名吐绶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鸟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吐绶鸟词》中有"越人偶见而奇之"之句,可见远在古代,其数量已很少。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黄腹角雉唯一专项保护区。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角雉属(Tragopan),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ES)和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名录中分别被列入附录Ⅰ和易危(Vulnerable,VU)级。据有关资料推测目前国内黄腹角雉的资源估计量为5000  只,其中浙江省黄腹角雉的资源量为640—1000 只,郑光美等曾在1983—1986年利用三年时间应用标图法和线路统计法对浙江泰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及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其野外种群密度可达7.08  只/km2,当时分析为为50只左右,经过30年的时间,有关报道目前约为400只。而经调查分析,该区黄腹角雉主要致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l)黄腹角雉繁殖力低、性成熟迟以及行动相对比较迟钝、易被捕食;
(2)自身不能营巢,自然巢相对较少,不利于黄腹角雉的生存繁殖,栖息环
境狭窄,对栖息地依赖性高,抗干扰能力较差;
(3)曾经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发现在孵化期及育雏期间,卵、雏鸟及孵卵雌鸟
被青鼬破坏和杀害,且频率较高;
(4)人工针叶林和毛竹林范围不断扩大,造成部分典型黄腹角雉栖息地遭破坏,导致黄腹角雉栖息地在本保护区分布呈不连续的孤立状,种群交流困难。保护区全体上下为黄腹角雉野外种群扩大不遗余力,但收效甚微,致危因素始终不能排除,而野外黄腹角雉的目前确切数量无从查证,只能从 30 年前郑光美等的实地调查资料猜测估量,致使对黄腹角雉的保护和管理存在一定“盲点,”且以前针对黄腹角雉的传统调查方法中,捕捉个体、佩戴无线电颈圈进行跟踪等方法存在捕捉困难、个体数少等缺点,并对其生理行为有一定的干扰,可能影响其生存及繁衍;痕迹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等方法往往由于痕迹的物种鉴别较难而导致调查的可信度或精确度下降。故需要通过 3S(Arcgis,GPS,RS)技术及红外相机技术无损伤式的对野外黄腹角雉的野外保护进行追踪研究。
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经历史调查,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上风香岭、大树林、千斤坑、万斤窑、桃子湾、金针湖和白云坳等7个区域,地理位置27°40′38″~27°43′42″N,119°38′29~119°41′27″E,海拔高度为 800 一 1500 m,总面积约为 1495 hm2,将此 7 个区域利用 GIS(如 Arcmap)软件网格化为 1 km×1 km,在避免重复拍摄率增高的前提下,按地形地势合理布置红外相机,要求每个方格当中放置正常运作红外相机至少 1 台,在此期间收集样方内黄腹角雉等其他鸟类或兽类独立照片(对地点或时间相近连续拍摄的物种照片采用相同侧面、部位的斑纹、体型、毛色等特征进行比对,以判断是否属同一次数,不同次数的照片定义为独立照片 independent photograph,IP),对采样点用 GPS 进行定位并开展环境因子特征的调查,探讨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如何估算野外黄腹角雉的密度及其他生物学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黄腹角雉拍摄率与生境的相关性:虽然黄腹角雉营巢于粗壮树木之上,但毕竟黄腹角雉需到地面活动,故红外相机主要拍摄地点则还是地面,可以兼顾其他地栖动物如兽类或者他种鸟类,利用不同样方之间的黄腹角雉的拍摄率,结合样方周围的植被、海拔及坡度等生境因子,分析黄腹角雉的出镜率与生境之间的相关性。
(2)鸟兽物种多样性:红外相机拍摄时黄腹角雉时会伴随其他鸟类或兽类出现,利用红外相机可以捕捉到许多物种(因小型兽类在夜间无法具体个体识别除外),相机拍摄物种会随着拍摄日的不断延长而增多最后趋于稳定,故需寻求相机拍摄日与物种曲线之间的“拐点”,并利用相关生物多样性指数测度乌岩岭鸟兽物种多样性。
(3)黄腹角雉的致危因素分析:通过利用红外相机技术或者利用光纤技术监测黄腹角雉繁殖期间的日生活规律。现已经在乌岩岭大树林地段的交让木(黄腹角雉喜好树种)树上放置100多个鸟巢吸引黄腹角雉来此孵蛋,并已经拉光纤在树上安装红外相机监测枪头对其进行野外监测,希望通过镜头捕捉黄腹角雉繁殖期间特别是孵蛋期间黄腹角雉的生活状况以查明黄腹角雉的致危因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