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627|回复: 0

5.陕西省黄、渭、洛河交汇区灰鹤越冬种群动态、集群特征及受胁现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5 15: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项目名称
  陕西省黄、渭、洛河交汇区灰鹤越冬种群动态、集群特征及受胁现状  
项目简介
  灰鹤(Grus grus)为大型涉禽,是我国I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陕西黄、渭、洛河交汇区由河流水面、滩涂、泛洪平原及少量阶地组成,是内陆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转站,是灰鹤十分重要的越冬地,在此地区开展灰鹤越冬种群生态的系统研究对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申报人在多年湿地鸟类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拟对灰鹤越冬种群的以下方面做研究:
(1)灰鹤越冬数量和分布情况;

(2)灰鹤种群的年龄结构;

(3)灰鹤集群特征;

(4)灰鹤越冬种群受胁现状等进行系统调查,以期为该物种越冬种群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立项依据

灰鹤为我国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一类广泛分布在古北区和东洋区的大型迁徙湿地候鸟[1]。湿地国际(Wetlands International)估计2006年全球灰鹤种群为36~37万只。中国大陆越冬种群为1.0万~1.2万只[2]。灰鹤在中国的越冬地理分布范围目前约在北纬22°90~40°30 ′,东经87°50′~121°90 ′,西边分布到西藏的日喀则地区,东面分布至辽宁省瓦房店市,北面分布达宁夏青铜峡水库,南面分布抵至云南个旧和蒙自地区。包括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西藏、云南[3-4]。在我国有关灰鹤的研究历史较长,主要集中在其数量与分布、疾病与生理、繁殖等方面[5]。

在陕西,灰鹤为冬候鸟或旅鸟,越冬主要见于与山西省、河南省交界的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区的韩城市、合阳县、大荔县、潼关县的湿地滩涂。资料表明,丁长青等曾在1999年1月在渭南市合阳县黄河湿地见到80只灰鹤越冬[1],本项目申请人于2016年1月在我国首次全国冬季水鸟同步调查时发现渭南韩城芝川镇黄河滩地有大群灰鹤越冬(约500只)。于晓平等曾对陕西黄河湿地越冬灰鹤数量进行了报道[6-7],吴逸群等在一些当地鸟类资源综合考察报告中也有提及[8-9],而针对陕西省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区越冬灰鹤种群数量至今还未有开展同步而系统的调查。对调查将有助于完善我国灰鹤种群数量和分布资料,为灰鹤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基础依据。

集群生活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集群行为主要涉及集群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当食物相对贫乏时,就需要占据领域以保护有限的食物资源。此外,动物的社群结构和行为特征大都同捕食有关,被捕食动物的社群生活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减少捕食动物对自己的捕食,并有利于获得食物,所以有时我们也可把动物行为看作是对各种生活压力综合适应的结果。对于鸟类而言,社群的好处通常是刺激鸟类行为反应的频率和强度[10]。Gilberrt Roberts研究表明,群体数量的增加可使个体警戒度下降,尤其在动物取食时,警戒度的下降表现得尤为明显[11]。个体可从其他成员中得到利益。Will CressWell研究表明,集群是反捕食策略的一种有效行为,因为集群可增加空中鸟类的数量,从而增加混淆效应,使报警者可从中获得利益[12]。集群是迁徙性鸟类越冬时期的主要活动形式[13]。集群可以提高个体的觅食效率[14]。对于灰鹤来说,集群的灰鹤在陕西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区越冬期的年龄组成结构怎么样?集群生活能否可以使群内个体共同防御天敌,降低个体被捕时几率,同时增加其采食效率,提高个体适合度?它们的行为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又是如何?与国内其他越冬地的灰鹤行为有何异同?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人提出申请此项目的科学依据。   

灰鹤作为大型湿地鸟类,栖息地环境的恶化和丧失,是灰鹤濒危的主要原因。加强对珍稀濒危种的现状评估是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础,是各国在自然保护领域中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陕西省黄、渭、洛河交汇区是我国重要的灰鹤越冬地之一,但由于在黄河沿岸修筑公路及挖掘渔塘,使得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加强陕西黄河湿地灰鹤受胁现状的系统调查,对提出濒危原因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对灰鹤的研究尚不系统深入,已有资料主要表现在繁殖生态生物学、迁徙路线、栖息地选择与类型、行为学、鸣声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而对其越冬社群结构等研究较少。灰鹤在陕西省为冬候鸟,广阔湿地是灰鹤的重要越冬地,而针对本区域灰鹤越冬种群的系统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在陕西省黄、渭、洛河交汇区开展灰鹤越冬种群动态、集群特征及受胁现状分析,将为后续研究以及灰鹤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为更好制定针对这一生活史阶段的灰鹤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1 调查样地

研究地区地貌以黄、渭、洛三河交汇处等河床为主,由河流水面、滩涂、泛洪平原及少量阶地组成,它是内陆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是我国中、西部国际保护候鸟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本区域植物区系以世界广布种为主,出现全国湿地植物将近一半的科属。本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为渭河谷地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区内水资源及植被类型丰富,也因此拥有多样化水生生物及昆虫,这为两栖类和鸟类繁衍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多样栖息地。本区内鸟类资源丰富,有鸟类16目36科223种,其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包括东方白鹳(Ciconia boyuiana)、黑鹳(Ciconia nigra)、大鸨(Otis tarda)、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肩雕(Aquila heliaco);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灰鹤(Arus grus)、大天鹅(Cygnus cygnus)、鸳鸯(Aix galcriculata)、白琵鹭(Dtalea leucorodia)等15种。在研究区域内选取5个面积在100 hm2以上的自然或人工湿地作为调查样地(见下表)。

地点
经度(˚  ′)
纬度(˚  ′)
  
渭南市合阳县洽川镇
  
  
110
  
  
18
  
  
35
  
  
6
  
  
渭南市大荔县华原镇
  
  
110
  
  
13
  
  
34
  
  
54
  
  
渭南市合阳县洽川镇
  
  
110
  
  
20
  
  
35
  
  
6
  
  
渭南市韩城市芝川镇
  
  
110
  
  
27
  
  
35
  
  
22
  
渭南市合阳县洽川镇
110
19
35
5

2 研究方法
2.1 种群动态
  2017年1~3月,采用直接观察计数法进行了同步调查。每次分4~5个调查组,每个组包括1~2名专业人员和1名向导,配备1台20~60倍单筒望远镜和1台10x56双筒望远镜,调查人员包括渭南师范学院专业教师、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以及保护区各县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选择利于地面调查的晴朗天气,各组在同一天的上午开始同步地面调查。调查时沿湿地踏查,在无法行走的区域,则在乘船观察,发现水鸟即停下进行观察统计,记录灰鹤数量。
2.2 集群行为

对5个调查样地,以每两周一次的频率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 8:00~17:00,期间用50倍望远镜在调查样地内进行常规路线检查,发现灰鹤后,记录集群数(将多个灰鹤个体一起活动、活动区域明显远离其他个体或者起飞和落地后汇合成一群的个体视为一个集群),每群个体数,成年、亚成年和当年幼体个体数。成年个体鉴别特征为:头顶裸露并呈朱红色,尾羽三级飞羽先端黑色且延长弯曲成弓状;亚成年个体:头顶被毛状短羽呈暗红色,尾羽三级飞羽呈灰色、短而不弯曲;幼年个体:体型明显偏小、体羽为黄褐色,头顶被黑色短羽。

将灰鹤在越冬期的各活动行为定义为:(1)觅食指灰鹤寻找、取得和吞咽食物的整个过程。(2)警戒指灰鹤昂头密切注视周围环境的变化及作出的反应。(3)保养包括灰鹤洗浴、梳羽、拍翅和休息等活动。(4)其他行为包括行走、飞行和通讯等。另,将灰鹤的集群方式分为:(1)家庭集群:在觅食地经常可见的集群方式。为有2~5只幼鸟和亚成鸟的家庭;2只亲鸟带1只或2只幼鸟的家庭。(2)同种集群:在迁徙和栖宿时最为常见的集群方式。(3)混种集群:灰鹤往往同时与几种鸟类混杂一起。

本项研究所采用的取样方法是以目标取样为主并与扫描取样结合使用。使用连续记录法记录,即持续观察5 min,分别记录其活动行为的持续时间,之后间隔5 min继续观察,如此反复。在记录时,先记录灰鹤的种群大小,以此判断是家庭鹤还是集群鹤,并观察灰鹤所处的生境,以及记录观察日的天气状况。将所收集的数据输入Excel中进行整理分析。


2.3受胁现状
  在陕西省黄、渭、洛河交汇区灰鹤分布地区对其受胁现状调查内容如下:

  A. 以实地调查和资料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了解生境破坏与受胁情况,重点查清对灰鹤生存产生威胁的因子、作用时间、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已有危害及潜在威胁。
  B. 通过查阅有关统计资料,记录周边地区的市(县、镇)名称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面积、人口、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主要产业。
  C. 查清并记录历史上及现在和将要采取的湿地保护行动(包括规章条例的制定与实施)的起止时间、主要目的、措施及成果。
  D. 调查地区居民对灰鹤的了解及保护状况。
  E. 根据调查信息,制定陕西省黄、渭、洛河交汇区灰鹤受胁状况的等级评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