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水域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与栖息地状况研究
项目名称
宁德水域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与栖息地状况研究
项目简介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是一种沿岸栖息的小型齿鲸类,国际上称之为印度太平洋驼背海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白海豚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是我国海洋鲸豚中惟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哺乳动物,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物种(CITES, 2016)。白海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福建沿海的河口港湾众多,曾是中华白海豚重要的分布区。据文献记载,福建沿海的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闽江口、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地均曾有中华白海豚的分布。目前,福建沿海仅厦门水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研究较多,受到较高的关注,现已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
宁德水域分布的白海豚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最北的白海豚种群,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北的白海豚种群。然而,该水域水产养殖业发达,极大的压缩了白海豚的生存空间,栖息于此地的白海豚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但对其种群种群动态、分布状况、受威胁情况以及保护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情况仍不清楚。宁德与厦门水域之间在地理位置上不存在隔离,这两水域分布的中华白海豚之间是否存在迁移,对福建沿海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项目拟通过截线抽样法和照片比对技术,对宁德水域的白海豚进行船只调查,摸清楚该水域白海豚的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状况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此外,通过照片比对方法,探讨该种群与厦门白海豚种群之间是否存在迁徙交流。这对宁德乃至福建沿海白海豚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立项依据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是我国海洋鲸豚中惟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哺乳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物种(CITES, 2016)。白海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河口港湾,目前报道的有厦门种群(小于100头)、台湾西海岸种群(小于100头)、珠江口种群(包括香港)(约2500头)、雷州湾种群(约1500头)和广西沿海种群(约200头)等五个地方种群(Jefferson and Hung, 2004;Wanget al., 2004;Chen et al., 2008; Chen et al., 2009; Chen et al.,2010; Wang et al., 2015; Xu et al., 2015; Jefferson and Smith, 2016; Wang etal., 2016),不同地方种群呈相对隔离的状态。此外,在福建的宁德、泉州湾和东山湾,以及广东的汕头和海南等水域也有发现(王先艳等, 2012;Wu et al., 2014;Liet al., 2016)。 福建沿海河口港湾众多,海岸线狭长,是白海豚的重点分布区之一。本研究团队2010年曾经对整个福建沿海的渔民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30年以前,白海豚在福建沿海是呈连续的分布状态,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白海豚的分布迅速片段化。后通过初步的出海调查,证实了除厦门海域之外,在宁德水域、泉州湾和东山湾还存在白海豚的分布,其中宁德水域发现最多(Wu et al., 2014)。然而到目前为止,福建沿海仅厦门水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研究较多,受到较高的关注,现已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而对其他水域的研究则十分有限。
宁德水域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有交溪、霍童溪、古田溪和水北溪等河流注入,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黄鱼等白海豚喜爱的饵料,是白海豚理想的栖息地。公元1782年《宁德县志》就有关于白海豚的记载:“人首鱼身,色白立行水面”,据考证指的就是中华白海豚。然而,该水域水产养殖业发达,极大的压缩了白海豚的生存空间,栖息于此地的白海豚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通过初步调查,该区域至少还生活着6头个体。该群体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最北的白海豚种群,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北的白海豚种群,但对其种群大小、活动范围、栖息地环境
状况以及受威胁程度等状况研究十分有限。
近几年来,本团队持续对厦门水域白海豚种群进行了监测,发现其种群数量不同季节存在波动(Wang et al. 2016)。宁德水域的白海豚个体与厦门水域的白海豚个体之间是否存在迁徙交流,这对福建沿海白海豚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视观察(如基于船只线抽样法,Transect-line sampling method)(Barlow,1995; Barlow, 2006; Zhao et al., 2008)是野外研究鲸豚类最常用的方法,在鲸豚类的野外考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鉴于白海豚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基本都采取照片识别法(Photo-ID)进行研究,即通过对白海豚进行拍照,根据动物背鳍和背部一些永久性的标记(如伤痕、点斑),建立识别个体数据库,一方面可以用来研究某一地方种群的数量,还可以将不同地方种群的识别数据库进行比对,看有无重复个体,进而探讨不同地方种群是否存在迁移交流。 综上所述,本项目拟采用截线抽样法对宁德水域进行调查,掌握该水域白海豚的种群大小、季节性分布和栖息地状况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同时,通过照相识别法,建立该地方种群的白海豚识别个体数据库,并通过与厦门白海豚种群个体识别数据库进行比对,探讨宁德和厦门水域白海豚种群之间是否存在迁移交流,进而为福建沿海的白海豚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主要工作内容: 1、宁德水域白海豚种群数量和季节性分布调查,并建立该地区白海豚种群个体识别数据库;
2、宁德水域白海豚栖息地环境因子调查,弄清该地方种群所面临的环境威胁;
3、探讨宁德和厦门白海豚种群之间是否存在迁移交流;
4、为宁德水域乃至福建沿海白海豚的保护和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截线抽样法调查 截线抽样法调查通常选择天气晴朗、风平浪静(Beff <3)的时候,具体调查方法主要参照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洋鲸豚类考察记录方法。调查人员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3人在船顶或船头的观察平台用裸眼或双目望远镜进行观察。观察人员约每30min交换一次位置以避免同一观察区域产生心理上的疲乏,每人轮替完三个不同的观察位置后(1.5h),会交换到休息位置休息30min以保持观察员的体力。调查船每次沿预先设置的路线以10km/h左右的速度航行。航行途中每隔10min用GPS记录调查船所在的位点、当前时间、离岸的距离、天气状况等。一旦发现中华白海豚,我们会记录发现海豚的具体时间和位点,测量并记录海豚群与调查船间的直线距离以及与考察线路之间的夹角、中华白海豚的数量、群的结构、初步的外形特征、离岸的距离,以及该位点的水深等信息。当船只缓慢靠近海豚时,对中华白海豚进行照相和摄影。假如拍照和摄像时,海豚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躲避行为则进行跟踪,每隔10min记录该海豚群体的GPS位置,当所跟踪的海豚消失或者群体中每个个体都被拍摄到清晰的照片后,则停止跟踪,返回航线上继续进行调查。 (2)照相识别
截线抽样法调查期间,每当发现海豚时,对其进行跟踪,并使用照相机 (CononEOS-1D MarkIII,Canon EF100-400mm镜头)进行拍照,所拍摄的照 片带回实验室,利用Mark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建立识别个体的数据库,将不同地方种群的数据库进行比对,进而探讨不同地方种群是否存在迁移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