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相机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器!

查看: 2447|回复: 2

【纳米比亚】保护大猫 从小做起——非洲大猫基地探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8 10: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就像是一本书,那些不周游世界的人也许只看得到自己那页,而来到纳米比亚Okonjima非洲大猫基地却可以带你领略不同的章节内容,因为这里太值得一去了。”这是非洲大猫基地在获得2004年世界旅游大奖之后的宣传词。如果这还不够说服力的话,以下的数据绝对令人震撼:1993年7月1日至今的16年时间中,非洲大猫基地一共在纳米比亚全国拯救超过1000只受伤或者遭遗弃的非洲大猫!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努力和成熟机制的运作下,其中516只猎豹和327只花豹成功返回野外生存,比例超过84%!只有不到4%的被拯救动物因为各种原因不幸死去,其余的10%左右则一直生活在这片22,000公顷的土地上,这还不包括其它被拯救并返回野外生存的非洲野生猎食动物,包括非洲狮、鬣狗、野狗等。

  来到纳米比亚之前,我们就对于这个西南非洲国家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卓越表现有所耳闻,这里有世界闻名的野生动物天堂——埃托沙国家公园,全国范围内还有众多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及民间动物保护机构,此外全国超过7000个农场也是整个国家动物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在行程中特地安排了两天时间,计划探访一家著名的民间保护动物基地或者组织,一方面考察国外民间机构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一些先进理念和体系,如何拯救濒危动物,如何安置动物遗弃孤儿,如何让动物重回大自然,如何依靠合理的商业运营来维持动物保护项目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机会能够近距离拍摄一些非洲大猫的照片。所谓非洲大猫,也就是狮子、猎豹、花豹等主要的大型草原猎食动物,毕竟在国家公园纯粹野外环境下比较难以随意的捕捉到精彩的大猫形态照片。
  导游向我们推荐了这家坐落在Okonjima地区(这个单词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狒狒之家”)的非洲大猫基地(Okonjima Africat Foundation),占地22,000公顷,于1991年由德国的Hanssen三兄妹创立,1993年8月正式注册为非盈利动物保护机构。此后机构发展迅速,成为纳米比亚境内成功运作的动物保护机构,在拯救被遗弃动物或者受伤动物的同时,还关注动物研究以及对于下一代农场主的教育工作,使得动物保护项目得以长期化发展。

  纳米比亚地广人稀,野生动物尤其是猎食性野生动物的数量相当巨大,就拿猎豹来说,纳米比亚境内观察到的猎豹数量占到全世界猎豹总数的25%左右,而且这些猎豹都生存在野外以及农场附近。此外,狮子、花豹、斑鬣狗等非洲常见猎食动物也都大量生活在农场附近的区域,因此人与兽之间对于土地和食物资源的冲突无可避免,这也是大猫保护组织得以开创并服务至今的主要原因。
  在精美的宣传介绍册上有着令人感动的猎豹和花豹照片,也有纳米比亚最奢侈最豪华的酒店别墅,而最吸引我们的则是介绍非洲大猫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猎豹和花豹营救及放生项目。难道最好的动物保护机构是以经营酒店为目的?为什么这家动物保护基地会得到众多荣誉,甚至是世界旅游大奖?带着种种疑问,我们在回程中驱车赶往大猫基地。

  非洲大猫基地就在埃托沙国家公园返回温得和克的路上。经过楚梅布,前往下个小城Otjiwarongo,折到D级公路,再往南49公里就到非洲大猫基地了。从马路边的基地入口开进去还有不少距离,毕竟整个营地面积很大,沿途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横穿马路的犹猪或者羚羊。我们直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开到了当晚的帐篷住宿营地。
  路边非洲大猫基地的标识牌

  帐篷营地就是一片空旷地,旁边一个草棚,里面有厨房设备,大量的桌子椅子,还有大猫基地的KT板介绍,估计热闹的时候住几十个人都没问题。而如今偌大一块营地只有我们两个客人和一个司机导游独享,我们睡车顶帐篷,司机Pendy带了帐篷

  大棚里有电源、水源和电热水器,使得帐篷住宿也很方便,这就是纳米比亚自助游成熟的一个表现

  一排大猫基地介绍宣传板

  周围的设施很有意思,每一条小路通往一种设施,有很卡通的标识牌说明。绝对天然的卫生间设备,没有瓷砖地砖,马桶和淋浴都是露天的,半堵墙围起来而已。我们开玩笑说可能洗到一半,跑来一个狒狒偷窥也没一定。



  全露天淋浴笼头和抽水马桶,连抽湿排风机也省了



  门口就靠树枝丫和绳索当作“门神”

  在接下来的一天多时间里,我们先后安排了两次跟随基地越野车做Game Drive,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基地的大猫们。
  首先跟随基地工作人员来到一处饲养花豹的地方。这里专门建造了给客人近距离观看花豹的房间,满足大家平时难得一见的渴望。长条型的半封闭房间内摆放了很多椅子,供游客坐着欣赏,而开方式一边直接面对花豹活动的一大片丛林和草地,当然中间隔了一条河,确保游客的安全。为了展示花豹的猎食场景,工作人员先将花豹引进一个封闭区域,然后把几块驴肉放在花豹活动领地内的不同树枝上。布置完成后再打开封闭区域大门,这样就可以看到花豹出来后直接奔驴肉而去的潇洒身姿。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只已经11岁的老花豹,一般野外花豹寿命8-10岁,这家伙已经够长寿了,看来它是完全适应大猫基地的喂养生活。在它刚出生几天的时候,母花豹因为捕食农场内的牲畜,被农场主杀死,于是这个孤儿被带到这里,喂养至今。照理说养到一岁左右,大猫基地会培养它适应野外生存,一旦条件成熟,就会被放回野外生活,这也是非洲大猫基地保护动物的原则之一。但是这个家伙非常危险,因为它不怕人,确切的说它喜欢和人在一起,也就是说如果放它回野外,它对于人类的依赖性会促使它跑回人类居住地讨食物吃,也许从心底里它就把自己当作人类生活环境下的一份子。没有办法,几次尝试失败之后,管理者只能决定让它在此地终老。

  老归老,但身手还是很矫健,为了吃到所有肉食,花豹在几棵树枝上上下下,腾挪跳跃,几米外的我们则过足眼瘾。要知道,我们之前三次来非洲,就看到过一次花豹,而且是在几十米开外,而现在如此近距离的感受非洲五大动物之一的顶级猎食者实在令人兴奋。不过即使这个花豹从小由人类饲养,岁数也不小了,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还是具有一定危险性,所以我们只能隔岸观豹,而就算成天陪着它的工作人员也是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怠慢。看来大猫基地在提供给它一个宽敞舒适的野外自然环境以及食物的同时,也最大限度保留了其动物的野性,这一点还是值得称道的。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被称为“模拟自然区”的猎豹区域,这里毕竟不是野生国家公园,动物都是分区域圈养,根据食肉动物的凶猛程度,有不同的防范措施。尽管猎豹和花豹两者只有一字之差,看上去模样也没差太多,但实际凶猛程度和对于人类的威胁性相去甚远,相比花豹区域的层层保护和隔离措施,猎豹区域则相对简单不少,我们直接开车进入,丝毫不用担心。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工作人都是佩枪的。





  “模拟自然区”有1万多英亩,基地将那些具有捕食能力的1岁-2岁刚成年猎豹放到该区域散养,同时在区域里有各种食草动物,大到长颈鹿、角马、剑羚,甚至有稀罕的山地斑马,小到疣猪、羚羊、甚至迷你的地松鼠等。原本那些从小被带来基地的大猫孤儿们来说,经过之前1年左右接受基地的照顾和饲养,当它们逐渐长大,慢慢学习捕食技巧后,就来到这片仿自然野生环境中进行适应,因此猎豹有机会证明自己是否具有猎杀并能够回到自然的能力,如果它们能够成功捕食且生存下来,大猫基地观察员将会进一步判断决定是否将它们完全放回大自然。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基地工作人员严格监控下进行,属于循序渐进的“进阶”阶段。





  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述说其实将成年猎豹放到该区域适应纯自然环境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不少猎豹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将它们从原来生活一年的区域“赶到”这一片未知且广袤的环境中,而且以往的喂食没有了,以前有一只名叫“Pippin”的猎豹便在门口守候了好几天,看到基地车辆后还尾随许久,看来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对于每一个猎豹来说均是不同的故事。到了第四天Pippin在同时面对小角马和工作人员车辆的时候,还是会直奔车辆而来,因为在它潜意识中,从车里获得肉类食物容易很多。工作人员在考虑它的实际情况后还是决定喂食,以便它能够存活下来,才能撑下去继续尝试捕食。之后工作人员尝试让它接触在区域内的其它猎豹,希望它们可以结队捕猎,但均告失败,最终6周监控后显示Pippin不能适应野外生存,只能回到喂食区域。

  第二个难度就是捕猎经验,猎豹虽然成年,但是没有母亲的教导和缺乏捕食经验很容易使它们在捕食过程中受伤,甚至失去性命。曾经就有一个猎豹贸然袭击长颈鹿被踢致死的案例。有时候已经完全适应野外生存的猎豹也有失手的时候。有一次导游Dean在带领客人驱车找寻动物的时候看到一个名叫Dewey的成年猎豹成功捕杀剑羚,但却发现在死去的剑羚角上沾满鲜血,于是马上通知基地,在对其实施麻醉后,发现Dewey伤势较严重,羚羊角刺穿猎豹大腿,深入其腹部,所幸没有伤及内脏以及及时发现。经过两周的治疗后,Dewey完全恢复,重回自然区,第二天它就成功捕猎。

  除此之外,炭疽热等疾病、猎豹之间关系等也是基地需要随时关注的因素。每年这里的大猫们将被麻醉后进行体质检查,牙科、眼科、消化科以及生殖科兽医专家将共同会诊,确认每一个大猫的健康状况,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医疗措施。
  前方有猎豹,限速40,这个标志也太牛了吧!

  Armin发现一个土狼aardwolf的洞穴

  我们的越野车在区域内慢慢的行驶,好久才发现猎豹的踪影。两只雌性成年猎豹慵懒的躺在草丛中,这里虽然没有太多的自由和草原上狂奔的空间,但好处是相对捕猎比较容易,而且即使捕猎不成功,也不必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唯一的悬念就是它们能不能回到大自然,能否适应并生存?我问工作人员这里是否会繁殖小猎豹,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这里是一个动物保护组织,不会让这些大猫任意繁殖,只救助野外的大猫孤儿和受伤的成年大猫。对于每只性成熟的雌性大猫都会注射一种药物,可以持续18个月防止繁殖。
  看着猎豹守在门口的背影让人顿生怜意

  这里的猎豹因为从小接受人类饲养和照顾,看上去更像一个宠物,只有时不时流露出的矍铄眼神和轻巧的脚步告诉人们它们也是草原上的顶级掠食者





  接着又到另一个猎豹区,这片区域则完全是小猎豹们独享的,400英亩左右,据说这里生活着五只才一岁的小猎豹兄妹。一进园区,唯一一只母猎豹就紧跟我们,估计它认为我们应该带好吃的来了。仗着猎豹没威胁,司机Armin男孩的顽皮性格让他直接坐到引擎盖上开始跟我们解说。

  没过一会儿,其余四兄弟全都过来了。运气真好,五只全部出现,而且都爬上我们侧面的小山头。其中一只特别淘,不停的叫唤,讨吃的。猎豹的声音跟猫很像,喵呜喵呜。Armin只能好声好气地跟它解释,今天是星期日,按照规定基地一周给它们喂食五次,周日是“斋日”,不能给它们喂食。小猎豹不依,继续叫个不停,听的我们心都软了。







  Armin告诉我们,这里属于猎豹幼儿园,小猎豹们完全依靠基地喂食,因为它们尚不具备捕食的能力和身体条件,食品中添加维他命和矿物质,以确保它们不会营养不良,同时每天对它们的生活进行观察,时刻监控,避免疾病和受伤。不过足够的区域空间和自然环境,以及控制下的喂食可以使得它们保持野性。当它们超过1岁半,观察员会根据它们的情况决定是否将它们一同搬迁到“模拟自然区”来体验猎杀。这一切在Armin看来已经是多年成熟运作的机制,也许并非令我们能够明白,但至少这样根据不同年龄和体质情况,提供重返大自然的环境应该是成功的关键吧。



  最惊喜的是之后又看到非洲野狗,这也是我们几次非洲之行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著名的非洲野狗。别看它们的名字很普通,Africa Wild Dog,但这确实是非洲最濒危的动物之一,野外非常少见。由于非洲野狗生性凶猛,它们所在的区域不能让游客进入,而是用铁网围住的封闭区域,而且还加了一层电网来防护。野狗的耳朵又大又圆,看着还挺可爱。虽然名字带个狗字,其实体型和猎豹差不太多,奔跑迅猛有力,白森森的牙齿让人望而生畏,它们可以草原上有名的依靠团队合作和战术的群体攻击猎食者。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非洲野狗并非是大猫,但这些野狗的命运故事非常曲折,当初一大群非洲野狗冒险袭击了纳米比亚东部的一些农场,不料遭到农场主的猎杀,绝大部分成年野狗被杀或者失散。当时顺路经过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官员见状恳请农场主放过一窝野狗仔,并致电大猫基地要求援助。于是这一窝7个小家伙死里逃生,甚至其中4个已经被农场主活埋后得以挖出。大猫基地的David和Carla用纸板箱将它们驱车送到最近的兽医站进行紧急清理和治疗。回到大猫基地之后,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试图喂食,但小野狗似乎对于牛奶不感兴趣,最后拌入鸡肉末后才勉强吞咽,当时这些小家伙才1公斤多,最弱小的那个才900克,估计才三周大。每天的喂食并不容易,既要根据不同小野狗的体重和体质调配食物分量,还要花上很多时间喂食。因为这些小野狗很有可能接触过农场附近的一般狗,而非洲野狗很大部分的死因就是来源于狗瘟,所以一开始两周也是需要密切关注最危险的时期。就这样,前几周在喂食、监控、清理、消毒、洗毛毯以及弄碎鸡肉的工作中度过,而有几次小家伙“绝食”也令人担忧,不过都是有惊无险。

  野狗七兄妹渐渐长大,也有了自己的名字,都是以字母“R”开头的名字:Raine、Rex、Ruby、Ricki、Rufus、Rover、Roxanne,它们对于自己的“洞穴”——一个仓贮箱的领地意识也越发强烈,有时候工作人员进去更换毛毯或者清理都会遭来一阵龇牙咧嘴。于是工作人员决定开辟一块较大区域让它们在此独立生活,在这里有一些小型的食草动物可以供它们捕食,基地也会在严格监控的情况下进行喂食,确保它们在不挨饿的情况下能够逐渐掌握野外生存捕猎之道。对于这些濒危物种,基地在对它们进行专题研究的同时,也正在思索如何使得它们能够有朝一日回到大自然的方法。但毕竟如此濒危动物的培养案例着实不多,因此目前提供它们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是最重要的。

  沿途发现的小家伙,屎壳郎,正专心致志的滚着粪球

  这里还有好几头狮子。可能游客习惯了在国家公园里看到狮子,所以相比之前的花豹猎豹所受到关注程度稍低一些。当天早上看到两头雄狮和一头雌狮,当时正是喂食时间,所以狮子们相对平静,相安无事。



  娇小的犬羚如鬼魅般从眼前闪过

  一棵树上三只可爱的小鸟,很像现在流行的愤怒的小鸟

  最后再来说说非洲大猫的经营。非洲大猫基地是非营利组织,但每天的花销非常巨大,撇开土地费用不算,光每天饲料肉食、管理费用、营救费用、区域设施安置和维修等就已经是一大笔开销。要做到收支平衡也非易事。
  从两天的观察看来,基地主要的收入来源有三方面,一部分是针对普通游客的门票、住宿、看动物活动等,相对费用都不高,比如每一次3-4小时的看动物也就200-300兰特,比国家公园便宜;一部分是比较高档酒店房间和一些顶级帐篷或者别墅的住宿收入,一般中高档的房间和套间价格在1000-4000兰特不等;还有就是企业、其他保护组织或者个人的赞助。就目前而言仅四分之一的机构运作经费来自于Okonjima住宿和参观。
  不同的房间、豪华帐篷和别墅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比如我们的营地就是独立的。而最豪华的别墅区域门口就不同一般,小景怡人。别看外面是不起眼的茅草屋,但是从里面的家具布置可以看出,这里的一切都是精心布置挑选的。厨房里所有设备一应俱全;奢侈享受的客厅,真皮沙发,CD音响;舒适的卧室,特大号床,远超King size,而且床下面有轮子,可以轻松的拖床到外面草地。想像一下宁静的夏夜,躺在空旷草地的舒适大床上仰望星空,轻纱帷幔,很罗曼蒂克。外面有游泳池和露台,不用担心这里的隐私问题,方圆几平方公里都没有其他客人,只可能有冒失的动物忽然闯入。这里的房价是每人每晚6000兰特,据说曾经来了一对夫妻,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别墅门口的小景布置

  简单的会客厅

  独享的户外游泳池

  客厅舒适,娱乐设施齐全



  豪华温馨的卧室

  干湿分离的卫生间

  看过这些顶级住宿条件之后,不得不佩服设计者和运作者的商业头脑。毕竟有了钱,才可以更好的去救助保护野生动物,才能够把这个极具使命和意义的项目长远进行下去。说到此,Armin非常自豪,他觉得能够通过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来维持甚至很好的经营动物保护机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并没有因为这些奢华的房间设施或者商业收入而感到惭愧。

  此外除了安排游客在工作人员带领下乘坐基地越野车参观园区大猫们(运气好还可以看到喂食)外,非洲大猫基地还提供多种活动供游客选择,包括跟随工作人员在丛林里寻踪鬣狗(需要一定体力和耐心),也可以参观基地园区内生活的原始民族Bushman部落,而一般预定房间或者别墅住宿的客人都可以免费参与这些活动。

  后来在采访基地运作经理的时候才明白如此多元化的商业运作最主要的原因还不在于赚钱,而是把非洲大猫基地打造成为一个内容丰富,适合各层次境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度假,甚至享受的平台。就在最近,大猫基地刚和著名的BAOBAB探险旅游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后者将大猫基地作为其纳米比亚旅游线路中的主要一站,并且每组织一个来大猫基地的游客就提供110英镑的赞助给基地。游客在基地与大猫近距离接触,并深入参观大猫救助计划的同时,可以选择如何使用每一个人110英镑的赞助经费。
  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非洲大猫基地的保护计划中来,当然来参观基地则是最简单的,如果能够在参观之余有所感触,回去之后宣传保护大猫的重要性,那就更有意义了。其次个人可以以认领的方式捐助这些大猫,每年认养一只猎豹的价格是200美元,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却能够对于整个基地运营和动物研究保护尽一分力。还有就是参与志愿者服务计划,基地长期欢迎那些喜爱野生动物,尤其是非洲大猫的有志人士来基地志愿服务,当然条件还是不错的,基地除了提供基本的住宿餐饮等生活条件外,还会每月提供一定的工资,据说有几百欧元。像Armin便是因为喜欢猎豹来到这里从事志愿服务,一干就是1年多,他自己也觉得每天能够观察这些猎豹和花豹,能够和它们一起生活,并且向人们传递保护大猫的理念是自己所向往的,也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

  大猫基地的四个主要工作是:1.协助农场主通过有效的农场管理科技手段,去了解大型猎食动物的习性,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而不是去简单的猎杀它们;2.教育年轻一代保护大型食肉动物和环境的意识;3.研究大型食肉动物,尤其是花豹和猎豹,研究它们的生存现状以及对于农场的影响;4.提供人道主义的保护、治疗和照顾受伤和成为孤儿的大猫们

  其实看到有一些没有可能重返大自然野外生存的大猫,还是比较难过的,难道它们真的将像宠物一般,如此安逸过一生,甚至没有捕捉过一头羚羊的经历?在基地的教室,我们了解到这两天所看到的这些大猫其实只不过是这个保护计划的表面成果,大猫基地为这几十只无法回到野外环境生存的猎食动物提供居所、食物和照顾,包括猎豹、花豹、以及较少数量的狮子、斑鬣狗、野狗,它们暂时都不适合立刻放归自然环境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必须圈养。而更多的大猫是同过这里的精心养育和教育,成功返回大自然的。而它们不适合回归自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最主要的就是那些被遗弃的小猎食动物本来应该通过母亲的传授获得生存和捕猎的技能,但是它们从小就被遗弃或者它们的母亲被杀,所以年幼的它们根本无法在野外生存。但是从小在这里收到照顾长大的小猎豹或者花豹可能会过于适应人类行为和照顾,变得温顺且依靠人类,所以放回自然难度很大。
  更深层次的成果则是在于这个非洲大猫保护基地通过救助这些食肉动物孤儿,并把它们在这片土地上培养长大,教它们如何捕猎,以这种形式组织游客及当地学生和儿童来游览观看,从而达到广泛的教育意义,这要远比救助本身来的重要的多。

  展示厅内通过照片、文字以及媒体报道讲述着非洲大猫基地的创立和发展,同时宣传动物保护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差不多十年前,他们经常接到这类电话,来自某一个农场主,说有猎豹闯入农场猎食他们饲养的牲畜,已经被猎枪打死,之后发现有小猎豹跟随,所以希望非洲大猫来领养,也就是说当时农场主和猎豹等大猫是水火不容的。但是经过10多年来的教育,当这些农场主再次举起猎枪的时候,他们的孩子会和他们说,他们在非洲大猫基地所看到的小猎豹很可怜,希望父亲不要杀他们,于是父亲们会转变观念,放下猎枪这样的极端解决方案,而是打电话向大猫基地求助,希望大猫基地通过使用诱饵和兽笼来捕捉大猫,并转移到自然保护区域或者是国家公园。这是多么可观的意识转变,对于整个国家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做出了积极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毕竟人类的不断发展使得这些自然界动物的生存环境不断缩减,这也是它们不得已浸入原本属于它们领地进行猎食的主要原因。为了我们老的时候不必拿着当初的照片才能解释给孩子们听什么是狮子和猎豹,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正确认识。
  回到酒店有机会对基地经理进行了简单的专访。他曾经也是一个农场主,现在改做动物保护事业。大猫基地不是赢利组织,他们的目标就是保护这些大猫,尽可能让他们回到大自然,同时让纳米比亚7000多农场主及其后代了解如何保护动物,如何与动物和谐生存。
  我们认为大猫基地的这种运作是动物保护基地的一种良性运作方式。一个动物保护基地,要想长期维持下去,日常的开销的确非常巨大,单靠政府补助和民间捐助很难维持。大猫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展旅游和教育活动,提供各种有偿服务,即欢迎有钱人来度假,放松,赞助,为运营提供主要收入来源,也对于一般游客、学生和儿童提供很低的门槛,欢迎更多人来了解大猫基地,了解动物保护。所有这些项目的收入都将用于开展各项动物保护和救助活动,还能够教育纳米比亚众多的农场主及其子女,同时推广纳米比亚旅游,一举多得。

  希望这些铁栏杆内的大猫能够有机会回到野外,回到真正属于它们的那片神奇草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发表于 2014-1-24 19: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创作,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8 09: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